讲述真实、多维的中国轿车工业史 李安定《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新书发布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私家车在中国严遭禁绝;一直到20 世纪 参数 图片 )80年代,中国全年的轿车总产量却还不如国外汽车厂一天的产量;在鼓励进入私人消费不到20年后,中国轿车突然以每年超过2000万辆的速度飞速发展,出现在大街小巷、百姓身边。它的发展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

12月8日,《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行。该书的作者为李安定,系新华社原高级记者,国内部编委,经济采访室主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安定四十年不间断地见证并记录了中国轿车从无到有,历经磨难,实现全球产销第一、智能互联技术领先、走向世界汽车强国的全过程。

01真实、多维的中国轿车工业史

"本书以编年史和一章一个主题的结构,记述了不同时期这些纠结的载体——事件、企业、人物的故事。这是一部‘私家版’的轿车史,力求还原真相,只是一家之畅所欲言,没有未来官方史写作者所面临的必要的平衡和羁绊。"李安定在发布会上介绍说。

在本书中,有"汽车是什么"的观念变革。1982年,汽车在中国还是"限产、封车,以推进节约能源"的项目。直到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写明:(2000年的)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汽车在中国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还可以是私人用品。

还有"汽车技术怎么搞"的观念转型。是走三十年一贯制的技术路线,还是动态引进世界汽车的现代化技术?有依维柯的引进,红旗的下马。有"红旗油耗大、速度慢、不可靠,就停了吧;以后这个(轿车)事情怎么办。以后就进口吧"这样的历史对话。再到2004年,自主创新被提高到国策的高度。讲述了"自研"是经历了怎么样的认知与产业变化,才成为当今中国汽车技术发展的底层规则。

在书中,有"合资制"的来龙与去脉。早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就设想引进(汽车)技术自己干,出口赚外汇,但却行不通。直到1982年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开启了中国建立现代化汽车产业的序幕。从南北大众到南北丰田,从神龙汽车到东风日产,从BBA入华到吉利入主沃尔沃,再到如今特斯拉独资入华,吉利在马拉西亚、上汽在印度与当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历史的细节与转折中,"合资"从来都不只是"市场换技术"这么简单。

书中也有"准生证"制度与产业现实的几番较量。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只有六家企业可以生产轿车。在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上海大众三大,和天津夏利、广州标志、北京吉普三小组成的,国家+地方级轿车生产格局之外,奇瑞、吉利都是没有"准生证"的"野孩子"。直到2001年《汽车战略发展规划》还强调:提出发展轿车,以三大国有企业为主,坚决不批新地项目。

在书中,还有时代的变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以决议的方式"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两大推手带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十年井喷。2001年还只有208万辆产销的中国,在2009年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和生产国。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通用在百年庆典后进入破产保护,便宜耐用的丰田车迎来"刹车门"等一系列质量问题迎来生死关头。但同时,押注中国的大众在金融风暴中成为唯一销售和利润全面增长的大集团,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加快新车型、新技术、新工厂的本土化进程,新的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企业格局开始巨变。

2023年,价格战在全球蔓延,有国际巨头退出中国市场,也有中国汽车出海突破400万辆。激烈的竞争和博弈中,中国汽车产业既付出了利润的代价,也迎来了新的历史窗口。

四十年亲历,让李安定能够做出"竞争出高手,保护出笨蛋"的论断,在国资与民营、合资与自主、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各个历史阶段得到反复验证。也是四十年亲历,让李安定能够水到渠成,完成《中国轿车史》这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投影。

02大咖力荐,汽车人必备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看完本书后表示:"作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媒体人和汽车人,几十年专注地跟踪、观察、研究汽车业并做出具有专家水准的记述,今天几乎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大工程,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表示:"本书是一部真实的、多维的中国轿车工业史。多彩的故事、有趣的细节和稀有的图片在书中呈现,我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深有感触,深表赞赏。在中国正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本书以史为鉴,弥足珍贵。"

"本书对中国轿车从无到有过程中的阵痛以及每个重要节点,都作了详实记述和理性分析,是最具价值的一部中国轿车史;它将对国内外同行直接了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轨迹提供重要的参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

大众汽车原董事会成员、大众中国原CEO 海兹曼评价说:"我在中国前后工作25年,与作者有极深厚的交往。他对行业广博深入的认知、真诚坦率的为人风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有像他这样不间断地参与了中国汽车发展40年的亲历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积淀深厚的历史。"

在本书的尾声,李安定寄语道: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历史写满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悲壮故事,但通过"汽车人"的拼搏,通过市场的历练,总会战胜苦难,终成正果。(作者 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