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采加速推进,各地医疗机构开始确定中选产品协议采购量。

多地发文,第四批国采开始确定采购量

12月19日,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耗材医疗机构采购中选产品协议采购量确定工作培训会于线上正式召开,第四批国采距离落地执行又近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发布了《开展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协议采购量确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当地医疗机构确定协议采购产品以及采购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通知来看,各地确定协议采购量的途径基本相同,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医保信息平台(选择“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服务”—“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信息填报”)进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在“协议采购量确认”栏目完成相关操作。

中选产品协议采购量确定规则也与第四批国采2号文保持一致,在不同的竞价单元,分两步确定每一家医疗机构每一个中选产品的协议采购量。

完整规则见文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方面,北京和山西的平台开放时间为2023年12月18日—12月27日;内蒙古2023年12月18日—12月26日。

此外,北京和山西要求已报送采购需求数据的医疗机构参加本次协议采购量确定。而内蒙古此次参加范围包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

从竞争中标名额,到抢夺分配量

12月13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了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和此前公布的拟中选结果在中选品种和价格方面保持一致。

据央视财经报道,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按集采前价格计算,此次集采产品的市场规模约155亿元,其中人工晶体类耗材11个品种65亿元,运动医学类耗材19个品种90亿元。

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左右,其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39亿元,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74%,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67亿元。

在本次第四批国采中,由于中选规则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确定性”,企业对于自家能否中标基本心中已有定数。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降幅和分配量之间实现平衡,以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第四批国采设置了“复活机制”,人工晶体降40%、运动医学降60%即可直接中选,但只能分得50%的采购量,以及40%的待分配量,后者还需再进行价格排名后才有机会获得。

可见,随着集采深入,中标不再是企业们的唯一追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关于采购量的争夺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或许更为立竿见影。

中选门槛降低,进口国产正面竞争

运动医学纳入国采后,骨科领域基本实现了集采全覆盖。但与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三位“前辈”相比,运动医学的国产化程度较低,市场份额长期由外资巨头所把控。

从第四批的中选结果来看,施乐辉、强生、锐适等进口品牌均积极降价以实现中标。国内大博、春立、威高等头部企业也有多个产品中选。价格方面,进口与国产的差别已经不再明显。由于在品牌影响力上存在客观差距,国产替代的突围绝非易事。

但另一方面,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国产品牌在供应链、原材料、人工等环节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后续市场推广将凭此受益。

此外,第四批国采对于国产替代的推动在中选规则中也有体现。

国内运动医学起步较晚,很多企业近期才拿到注册证,尚未完全打开市场。按照本次国采文件规定,中选企业新批的注册证只要价格不高于同产品类别的中选价格,就可以当做中选产品。

如果是非中选企业新批了一个产品,只要不高于这个同类产品的最高中选价,进院之后医院使用它也不按照非中选产品来考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晶体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本次国采覆盖了人工晶体所有类别的全系列产品,包括单焦点晶体、双焦点晶体、三焦点晶体、景深延长晶体等。等到中选结果落地执行,将加速人工晶状体全国放量。在降价后,国产人工晶体领域高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也有望提高。

随着规则成熟细化,集采对于国产替代的影响不再是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态势。相较以往,第四批国采的开展更尊重临床实际,为企业设定了较为宽容的中选标准,尽量减小集采对原有市场格局的冲击。

由于技术门槛颇高,再加上发展相对滞后,运动医学以及人工晶体的国产替代进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相比市场倾斜,国产品牌更需要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来提高产品技术,从而实现后来居上。

附:第四批国采中选产品协议采购量确定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