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听到一首歌后连杀24个人,许世友将军听闻消息怒气冲天,力保唯一的幸存者,那么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才会使20多人死于非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粮食减产和城镇劳动力过剩等一系列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全国范围开展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劳动的运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了----知青。他们离开城镇,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偏远的乡村。

当时上山下乡运动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参与部队开垦荒地,通常这种的生存条件会比较艰苦,因为开垦荒地往往都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另一种是去到偏远乡村,就是众人俗称的插队,相较于开荒的队伍,这些知青相对来说会轻松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离家乡

有一名叫任毅的知青运气不错,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南京市江浦县。那一年是1968年,任毅22岁,正值人生中热血沸腾的阶段。他满怀期待从南京市区来到了江浦县,然而等到了地方之后,他才发现那里似乎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任毅到了江浦县没多久,就与其他知青搞好了关系,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信仰,势要在这里干出一番成绩。

起初,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干起活来很卖力,尤其是任毅,那更是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主,每天的工分都能高达9.7分。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农民,每天也顶多拿10公分左右,可见任毅起来火来是有多拼命。然而日子一长,知青们便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了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突然激增的劳动力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除了每日粮食开销增加外,过多的知青就会争夺当地的劳动力,导致村里的很多妇女都无活可做。时间一长,村民们就开始排挤知青。

·遭受排挤,开始想家

面对这样的境况,任毅等人便产生了怀疑,失落感在知青们的队伍中蔓延开来。在外乡不受到重视,知青们就会聚在一起聊天,聊得无非就是家乡往事。每每想到自己的家乡,他们心中的失落感就会更加强烈。他们背井离乡,却不受欢迎,未来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内心变得十分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5月份,任毅等人来到了距离他们下乡的地方不远的汤泉公社做客。在那里,他们听到了一首歌,任毅顿时被歌曲吸引。听着听着,他的内心产生了好几种感觉:有对归乡之日的憧憬,也有不知何时回家的心痛,还有对现况的迷茫。

经过询问,他得知那首歌的名字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勾起了任毅等知青们浓浓的思乡情。
在1969年5月底的一个深夜,知青们再次来到任毅破旧的小草房,虽然房子很破,但是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却感到了一丝的温暖。之前,知青们为了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会依偎在一起唱那些曾经的歌曲。可自从听到了《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后》,从前的那些歌曲顿时变得索然无味。纵使他们将从前的歌曲唱了个遍,仍然没有填补心中的空虚。就在这时,任毅的一位好友走到任毅的面前,鼓励他为知青们创作一首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想家创作歌曲

任毅在小学时就开始学唱歌,到了中学更是进入了艺术团,并专攻二胡和吉他,因此,创作歌曲对于任毅来说并非难事。

听到这名好友的建议后,任毅表示自己会考虑考虑。那一整晚,他坐在床头上无法入眠,反复思考着朋友的提议,辗转反侧到后半夜,任毅终于下定决心要创作一首属于知青群体的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任毅创作完成。他将歌曲命名为《我的家乡》,这首歌的曲风深沉、缓慢,并且带有非常纯粹的思乡之情。

任毅觉得这并不单单是自己的作品,它是属于整个知青团体,因此,他在底稿上又加上了“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的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传唱度高,招来了牢狱之灾

《我的家乡》一经问世,立即就被知青们拿去传抄,很快便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任毅创作这首歌并没有多想什么,他只不过是想借这首歌抚慰知青们的思乡之情。可任毅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歌竟然会传到其他队伍,并在不久后,有24条鲜活的生命会因这首歌而逝去。

同年8月份,江浦县各大公社完成了夏收,任毅等人也迎来了得以回家探亲的机会。在前往南京市区的轮船上,他听到了有人在唱《我的家乡》,这一下子勾起了任毅的好奇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常理来说,这首歌应该就只有他们队里会唱,可是眼前在轮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唱的呢。任毅假装上前询问歌名,得到的回答却令他大吃一惊。
《我的家乡》不知何故竟变成了《知青之歌》,这下子可把任毅吓得够呛。他曾想过在歌名中带上“知青”二字,可歌词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有的只是知青们浓浓的思乡情和失落感。

这样的歌词在现代并没有什么,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这种带有负面情绪的作品是不被允许传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歌词带有负面情绪被判刑

随着《知青之歌》的传唱度越来越高,它也被江青等人的耳朵听到。江青开始上纲上线,竟然将一首普通的歌上升到阶级斗争,称《知情之歌》是一首不折不扣的黑歌。江青还下令要严查这首歌的作者,并对黑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其实这首歌黑不黑,江青清楚的很,毕竟她当年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而她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就是因为自己有权无处使。

在江青的指示下,南京的街头贴满了批判《知青之歌》的大字报。身为这首歌的作者,任毅在看到满街头的大字报后非常的恐慌,可任凭他在害怕,这天还是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2月16日,任毅被抓捕归案。在历经三个月左右的审查后,任毅被认定为造反派,严重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犯罪情节严重,被判为死罪。同年6月6日,南京市革委在《处理案件呈批表》上签字,同意了处任毅死罪的决议。就在任毅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一个转机给他带来了希望。

·被许世友力保,获得生机

当案卷被送到江苏省革委会审批时,却并未得到上方的同意,而省革委会的负责人正是上将许世友。当他看完整起案件的过程后,恨不得把卷宗撕个粉碎。他不明白,一名知青仅仅是因为想家而写了一首思乡的歌,竟然会被判为死刑,简直是岂有此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顶着压力,拼尽全力保护任毅,硬生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可身为上将许世友只能保他不死,任毅还是需要做10年的牢。除了任毅,还有其他24位知青也因为这首歌受到了牵连,不过他们就没有任毅这么好的运气了,年纪轻轻就被执行了枪决!

之后,任毅被送到了石佛寺的农场进行改造。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很多案件迎来了重新审查。

由于案件实在太多,直到1978年才审到任毅的案子。重新审查后,众人觉得任毅创作的《知情之歌》虽然有错,但也只是掺杂了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以及负面的情绪,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因此不能被认定为造反性质的作品,而创作者的行为更不应该认定为犯罪行为,因此上方决定撤销原判无罪释放,由当地政府安排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1月4日,任毅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出狱后的他在学校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现如今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不过当那首《知青之歌》再次响起时,那段知青岁月依然能浮现在听众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