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操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政治家亨利·基辛格突然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声称中美关系现在已经站在了“悬崖之上”,如果紧张局势继续下去,台湾海峡很可能会“发生军事冲突”。

7月18日,已是百岁高龄的基辛格访问中国,试图为中美关系的和平发展作最后的努力。

中方以高规格隆重接待基辛格,并精心为他准备了百岁生日宴。

地点的选择也非常有深意,选在了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这是50多年前基辛格第一次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与他会谈的地方。

那一年,风华正茂,基辛格推开了新时期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那一年,老态龙钟,中美两国已经走到了全面对抗的最后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根溯源,中美关系到底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先说答案:美国不甘心霸权旁落,中国坚持要民族复兴,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战略目标总有一天会走向对撞,这是根本无法避免的战略矛盾。

除非,美国主动放弃“让美国再次伟大”;

除非,中国主动放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想要深入地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过去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大国之间的霸权更迭是怎样进行的。

只有弄懂了过去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十九世纪后期,经过一系列残酷战争,大英帝国确立了无可争议的全球霸权,“日不落帝国”的赫赫威势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

作为“离岸平衡手”的开山鼻祖,大英帝国用尽一切办法打压帝国挑战者的出现。

当时最主要的世界强国都集中于欧洲,因此,大英信奉“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大陆谁冒头就打谁。

联合普鲁士、俄国打拿破仑法国,克里米亚战争联合法国、土耳其打俄国,一战联合法国、俄国打德国。

大英帝国不站左边,也不站右边,只站在胜利的一边。

依靠着“搅屎棍”的威力,小小的英伦三岛又将霸权延续了1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大的变化并不是美国的崛起,在英国眼里,美国不过是一个大号岛国,只要控制住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就能将美国困在北美大陆动弹不得。

亚欧大陆才是世界的中心,只要不让美国的力量踏上亚欧大陆,美国就永远成不了世界性大国。

所以,携一战胜利之威的“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在英国政客面前不堪一击,巴黎和会上美国根本没有发言权。

最大的变化当属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沙皇俄国摇身一变成了苏联,信仰共产主义。

彼时英国在欧洲大陆遇到的问题与今日美国在东亚遇到的困境颇为类似,都是一个民族主义色彩浓烈的社会主义大国试图强势崛起。

英国可不像美国人那样后知后觉,危机感极强,苏联刚刚成立就支持白军打进了苏联本土,只是苏联红军战斗力爆表,击溃了英国支持的干涉。

直接干涉不成功,英国又操起了老本行,不顾法国反对,联合美国扶持纳粹德国崛起,借纳粹德国之力对抗苏联的扩张,希特勒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快速走向世界政治舞台中央。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后人都说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是“绥靖主义”,软弱无能,对纳粹妥协,出卖了盟友。

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对大英帝国而言,世界范围内同时出现了三个实力强大的挑战者:纳粹德国、苏联和在大洋彼岸虎视眈眈的美国。

这些挑战者迅猛增长的国力是需要猎物来不停供养的,而大英帝国恰恰占有着全球最多的利益财富。

为了防止它们三个同时将目标对准大英,必须首先挑动它们内斗。

美国远在北美,只是癣疥之疾,最关键的是要挑动苏联与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先打。

大英主动把东欧抛出来,引得苏德两国去争,自己坐山观虎斗。

苏德两国私下瓜分了波兰,二战结束苏联控制了东欧,由此可见,两大强敌虎视眈眈之下,东欧其实并不在英国手中。

既然如此,与其让你们私相授受,不如我主动放弃,驱虎吞狼。

国势走下坡路的时候,要及时壮士断腕,不能这也要那也要,否则,最终只会落得个满盘皆输。

从大英帝国霸权延续的角度看,张伯伦其实并没有大错。

可是,张伯伦的政策在国内遭到了丘吉尔等强硬派的强烈反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丘吉尔对纳粹德国极度仇视,宁可与共产主义合作,也要先弄倒希特勒。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法联军的组建,对纳粹德国造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和苏联一道对德国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希特勒非常愤怒。

希特勒是一个狂人,可并不是傻子,他之前几乎所有的侵略军事行动都是对准东欧,他内心也确实有在欧洲的支持下与苏联一决高下的想法。

英法怂恿德国打国战,却连东欧的利益都不愿意让出,反而因为这点利益受损就与苏联和解,东西夹击德国。

这算什么共同反共!

既然如此,那就先收拾西方吧。

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反手就进攻法国,法国兵败如山倒,世界最强陆军一个多月就投降了。

此时,历史又给了大英帝国一次机会,希特勒竟然抛来了和谈的橄榄枝,希望英德和解,德国调转枪口再去进攻苏联。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希特勒并没有说假话,他确实进攻苏联了。

可大英帝国的首相已经换成了温斯顿·丘吉尔,他是一个铁杆反纳粹派,绝不妥协。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哪怕把大英帝国的家底输光,也一定要与纳粹德国打到底。

不得已,德军开始执行“海狮计划”,试图以武力逼迫英国和谈。

重压之下,丘吉尔又犯了一个不得不犯的战略错误,他转头去乞求正在大洋彼岸看戏的美国支持,让美国顺理成章地将手伸进了欧洲大陆。

这是一战美国付出重大伤亡而不可得的战略目标,现在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

美国介入欧洲,打垮纳粹德国,与苏联形成对峙,两大超级强国崛起,欧洲大陆再无大英帝国的发言权。

大英想重演一战结束后将美国赶出欧洲的戏码,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美苏只有一个,大英还有机会对付,两个联合夹击,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走向落寞。

国际格局不可避免地走入美苏冷战对峙两级争霸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冷战时代为什么美苏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热战?

除了二战伤亡太大、核武器平衡之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少被人注意:冷战时代美苏两国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势力范围。

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追求国家影响力的扩张从来都是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巅峰时期,东欧、东北亚、中国、东南亚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在中东、拉美、非洲,苏联都和西方产生过竞争。

从势力范围划分角度讲,苏联就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一字并肩王,苏联本身的实力弱于美国,这个势力范围已经是苏联国力的极限。

苏联缺乏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规模直接开战进而获取势力范围的内在动力,这与纳粹德国、二战日本根本没什么势力范围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德日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美国的情况则与苏联一样。

二战之前,美国实力虽强,却依然只是一个影响力主要局限于美洲的地区大国;

二战之后,美国短时间内取代大英帝国,一跃成为西方阵营的盟主、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对美国来说,继承吸纳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才是当务之急,脑子锈了非要与苏联在苦寒之地打仗?

因此,美国也缺乏主动和苏联死磕的内在动力。

两边只能政治互骂、军事对峙、经济隔离、科技竞赛,谁也奈何不了谁,谁也不想奈何谁。

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出了问题,先后与社会主义阵营实力第三强和第二强的国家南斯拉夫、中国翻脸,自毁长城,自废武功,意识形态光芒暗淡。

内忧外患之下,戈尔巴乔夫又妄起改革,激化矛盾,最终红旗落地,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留给历史的教训是:

一个大国,在内部国力衰弱,外部有敌人虎视眈眈的时候,是不能搞大刀阔斧的改革的。

改了,小概率改出个中兴,大概率直接崩盘。

正确的办法是收缩战线、休养生息,苟着,苟到敌人先改革吃掉敌人,用敌人的尸体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美国政府在越战之后国事艰难时所做的事情。

越战“颓废一代”怎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突然就成了“上帝之子”?

无非就是东欧剧变了,苏联解体了,美国政客指着苏联的废墟对美国人民说:看吧,苏联是这个鬼样子,现在你们知道我们有多么棒了吧!

苏联解体之后,走上与美国对决之路的是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