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的日子。在古代冬至是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至有达到极点的意思,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是因为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是日短之至。冬至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也开始逐渐回升,因此被古人认为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因此格外重视。
冬至在古代是重要的节日
为什么古代冬至是节日,到了现在却变成只是重要的节气了呢?这要从中国古代历法说起,在西周到秦朝这段时间,是以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先秦时期的十一月一日就相当于现在的正月初一。十一月一日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是同一天。因此从西周开始,就有天子祭天,老百姓祭祖的习俗。
直到汉朝还有这样的记载,《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冬至这天人们会相互道贺,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但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和演变,汉武帝时采用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人们多在此时祭天地神灵祭祖先,冬至不再祭天祭祀祖先了,当然在某些地区,还保持冬至祭祖之俗。而皇家一直保持着冬至祭天的习惯。从西周一直持续到清朝,长达两千年。
古代冬至要放七天假
汉武帝以后,冬至不再是新年第一天,但依然是重要的节日,称为冬季节。汉朝时,在冬至举行“过冬”仪式,达官贵人则举行“拜冬”仪式。冬至这一天,朝廷不仅要举行“贺冬”仪式,皇帝还要赐宴招待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接受群臣和各国使节敬酒祝福,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放假。
《后汉书》有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意思就是说,冬至这一天,除了皇帝祭天和朝贺外,官府例行放假,不再讨论政事,有什么事情过完节再说吧。
到了唐朝,对放假则有了明文规定。唐朝规定冬至日放假七天,就连官奴婢也要放假三天。《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记载:“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唐朝皇帝在举行拜贺礼后,还会在大明宫的含元殿设宴招待群臣。朝野间也流行冬至聚会吃饭,庆贺节日。
到了明朝,假期没有了,但依然要好好过节,皇帝会在冬至这天赏赐百官衣服貂裘帽,并且穿统一的阳生补子蟒衣,百官贺冬完毕,还要再穿这种吉服三天,就像正月初一过年一样。
现如今,冬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也不放假。老百姓还是会以各种形式来过好冬至日,迎接新年的到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