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安网评:落实落细,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始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既能更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也能率先垂范,激发全社会更加注重把财力用在刀刃上。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近年来,“过紧日子”成为各级政府一以贯之的理念与行为。今年11月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该花的一分不少,不该花的一分一厘不支。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决心和恒心,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务实作风,折射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国计民生,也是党和国家心系何方、情牵何处的最直接体现。

始终绷紧“过紧日子”的思想。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过紧日子”是为人民理财、勤俭办事业的内在要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经验。过紧日子不是减轻财政压力的一时之需,而是财政理念的长久之计,要摒弃有可能存在的“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紧日子很快就过去”的思维。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可用可不用的钱,要酌情使用;不该用的钱,坚决不用;该用的钱,要高效使用,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民生等支出。“紧日子”有意义,那是为民的初心;“好日子”有滋味,那是幸福的味道,这才是过好“紧日子”的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为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积极行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始终涵养“过紧日子”的自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障14亿人民的幸福生活,就要算细账,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身上,这一点也尤为重要。今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聚焦贯彻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任务,严肃查处突出问题。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句空话,而应“锱铢必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开支“减法”、效率“加法”,健全事前评估、目标管理,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链条,率先垂范、当好样子,常念“紧箍咒”,管好“钱袋子”,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化纪律要求,让人民群众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躬亲“过紧日子”的模范。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节用裕民的前提是“节”,落脚点是“民”,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感召力。如果“三公”经费在各种违规补贴中超标,在各种大吃大喝中挥霍,在各种虚报瞒报中掏空,就会造成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紧,政府的日子越来越松,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所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身带头过紧日子,还要立足职责定位,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压紧压实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责任,身体力行从节约一瓶水、一张纸、一度电做起,把财力用在实处、关键处,将“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上,百姓才能更安心地过上好日子。

作者:唐代远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