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平线】桂声网评:广西“糖罐子”为何大?“甜蜜配方”藏着产业密码

全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广西的“糖罐子”为何这般大?这份“甜蜜事业”又是怎样炼成的?或许,走进田间地头,更能直接品味“糖罐子”的真正“含糖量”“含技量”“含智量”。

规模大、产量高,广西甘蔗长势好,“含糖量”高,并非是靠天等来的。甘蔗与其他农作物一样,整个生长过程对天气、气候依赖性很大。比如去年,我国多地干旱严重,降雨量锐减,许多蔗农种植的甘蔗减产近半。同顶一片天,广西有的蔗农就喜获丰收。究其原因,新品种带来了“核心竞争力”。这些年来,广西糖业打破种植条件制约,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创造了自己的种业招牌。如今,广西50个甘蔗品种进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独具八桂辨识度,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种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下田种地,讲究选好种子。无疑,种好甘蔗,品种这一糖业产业链中的“芯片”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以上数据也直接告诉我们,广西的这份“甜蜜事业”越来越甜,关键在于品种好、种子优。

好“种”育好“蔗”,甘蔗的现代化产业之路要想走得远,没有智能化、数字化、机械化的加持,同样寸步难行。在广西,富含新意的“糖业云”就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我国糖业行业第一个一站多能的产服融合综合服务站,蕴含其中的远程诊断、灾害预警等服务,让更多的蔗农走上了科学种蔗之路,一把把科技“金钥匙”,打开了更多的未来场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田间地头,构建的“信息+产品+服务+金融+电商”联结模式,为广西甘蔗产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注入了科技动力。众所周知,农业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是稳链强链的关键一环,也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劳动效率的重中之重。从种植到施肥、喷药,再到收割……如今的八桂大地,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告别了传统的“镐锄镰犁”,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化的“金戈铁马”。同样,一片片富民的甘蔗地里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机械身影。数据显示,全区糖料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07%。

科技密码、产业之路、政策空间……从政府到蔗农,从企业到市场,正是靠着各层面的“多向奔赴”,才共同创造了广西的这份“甜蜜事业”。跳出广西看广西,“糖罐子”越做越大,也为中国糖业发展注入了稳固的广西力量。在中国,“缺糖”依然存在,每年的“缺口”大约在500万至600万吨。紧缺部分则需要靠进口来填补。因此,从全国看,食糖产量仍处于产不足需、供不应求的局面。广西用足用好自身地理条件优势,一手抓种植,以好种育好蔗;一手抓产业,用好科技密码、市场流量,推动糖业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让甘蔗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这为全国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活力。走稳走实产业之路,越来越多的蔗农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收入增高,日子越过越红火,种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共育“甜蜜事业”,广西渐入佳境。放眼未来,进一步补充“缺糖”的全国市场,广大蔗农大有可为,大可作为。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持续壮大“糖罐子”,培育枝繁叶茂的乡村产业,广西的这份“甜蜜事业”值得深耕下去。全区上下当紧跟市场需求、产业趋势,在良种繁育、糖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升级,更好地擦亮地方名片,为千家万户带去八桂大地的“甜蜜”配方。(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