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两邻办”、市民政局联合举办《地名印记——沈阳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首批)图文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依托沈阳市首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通过对行政区划地名、村落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街巷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地方特色文化地名等六类27个“老地名”的图文展示,展现沈阳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首批)成果,书写沈阳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沈水白山的地理特征、红色血脉的历史意义、辽沈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沈城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望。

地名,是守住人们乡愁记忆的刻痕印记,是镌刻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是打开大好河山的神秘钥匙,是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坐标。地名文化,深植于地域文化之中,是社会中最具有延续性和活态性的文化表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地方民俗风情,承载了历史深厚底蕴,推动了时代赓续发展,凝结了重大事件纪念意义,汇聚了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名如同城市发展的坐标系,沿时空更迭可触摸到历史的变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城建筑布局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内开辟十字大街,沈阳中街的雏形即在这十字大街内萌芽。永乐年间,边境贸易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整个沈阳商业的繁盛,也为沈阳中街的形成奠定了商业基础。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后,沿用明代沈阳城,将原来的十字大街变为“井字大街”,其中东至钟楼、西至鼓楼的道路,命名为四平街,取“四季平安”或“四海升平”之意,因其位于古城中央,又称中街。井字大街的另外三条道路分别是“朝阳街”、“正阳街”、“沈阳路”,均在此次保护名录之中,它们与“中街”互相衔接,四通八达,于繁华之处,尽显沈阳方城由古至今的勃勃雄姿。

地名又似一座城市的说明书,寥寥几笔便可释义城市的文化基因。位于铁西区西南部的工人村,传承着沈阳厚重的工业文化。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工人村的建设规划是解放后沈阳市第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建筑物之间留有充足的绿化地带,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在当时闻名全国。历经半个多世纪,如今工人村以建筑物群和地名的方式保存下来,它印证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进程,记录着难以忘怀的拼搏岁月,蕴含着深厚的劳模情结,激励着一代代沈阳人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在实现全面振兴的征途上再立新功。

沈阳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首批)共收录了40个地名。保护并传承这些富含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地名,对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突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它将激活沉寂在地名中的历史记忆,破解隐秘在地名中的文化密码,彰显沈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市人民奋力实现沈阳全面振兴的壮志豪情。

12月22日,展览活动在市民政局启动,此次展览为期40天,将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市内各区政务大厅以及部分社区、商场等场地进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