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说两件大事——

1、 存款利率又降了;

2、 大A在这周已经打响了2900点保卫战。

如你所见,当下的大环境已经非常恶劣,普通人不仅接触不到投资渠道,甚至留住口袋里的钱,都变得十分困难!

01 无法做增量

01 无法做增量

12月22日,各大行又一次调整了定期存款利率,这已经是年内银行第三次下调利率了。

以农行为例,3个月、半年和1年定期均下调10个基点,2年定期下调20个基点,3年、5年定期下调25个基点。现在主流的3年定期,利率只有1.95%。

而在2021年没有调整利率之前,国有六大行的3年定期利率是2.75%。此外,银行还会推出超过3.35%以上的大额存单,有些小银行甚至能给到4以上。

现在不仅是大额存单难求,连主流的存款利率也是一降再降。

同时,股市的表现也不容乐观,大A在让人失望这一点上,从不令人失望,这周已经打响了2900点保卫战,再这样下去都快保卫2800了。

之前高调宣布进入楼市的环球前主编、“著名散户”胡锡进,跳出来说自己的个人浮亏首次超过了5万元,他势要与大A共进退。

无论是存款利率下降,还是大A不争气,都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信号。它们意味着——

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投资渠道越来越窄,甚至不一定能守住自己口袋里的钱。

2023年的整体形势并不给力,大厂在裁员,小微企业举步维艰,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青年人失业率超过20%。

平均5个年轻人里面,就有一个在失业。

楼市同样不给力,2023年的救市政策多如牛毛,依旧没解决核心问题。临近年底,除了北京、上海还能守住房价,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都降了。

现在买房已经不再是刚需或投资的“二选一”,而是心理建设的问题,你买了就得要做好房子每天降价的准备。

再加上股市一蹶不振,存款利率连连下降,普通人实在没啥选择。

你的任何投资活动,不仅赚不到钱,还有可能把本金都赔进去。选择保守的玩法,把钱存进银行吃利息,结果银行的存款利率越来越低。

在寒风凛冽的当下,普通人能做的,只有捏紧手中越来越薄的票子。

02 大环境萎靡

02 大环境萎靡

今年的楼市没起色,主要还是大环境的问题。

正如上文提到的,年轻人就业是个问题,普通人也接触不到任何能赚钱的渠道,老百姓连日常消费都在降级,更不要说买房这种动辄上百万的交易。

其实,在2023年,楼市“复苏”过几次,基本都是松绑政策出台之后,激活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从而带动楼市成交量。

但这样的复苏没有多大意义,存量需求释放完毕之后,楼市又重新归于平静。

在此期间,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奇观”——楼市成交量上涨,二手房挂牌量也在猛涨,卖房的人比买房的更疯狂,很多地区的二手房挂牌量都创下了新高。

2022年11月,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0万套的消息,曾在市场引发了热议。而在今年11月,这个数字已经逼近17万套,创下历史新高。

郊区“远大新”和城区“老破小”的降幅都很明显,很多着急卖房的业主都会选择降价,饶是如此,房子依旧不好卖。

在长期的楼市低谷中,楼市买卖双方的心态已经发生逆转,以前买家怕涨价,都会急着签合同,生怕晚了就涨价;现在买家都会拖时间,临近签约,提出延期交易的也不少,都怕自己买在高位。

就这,还是 “优秀代表”北京楼市的情况,其他城市更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下调首付比例、松绑楼市的动作之后,周边区域也跟进了——12月21日,唐山出台14条措施,明确取消市中心的部分区域商品住房限购限售政策,取消“限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政策。

除此之外,唐山还鼓励有条件的房企,“现房销售”。

不过,有条件的房企,可能不多。

就在这段时间,继恒大、融创之后,另一家曾经的“千亿房企”中国奥园为境外债务重组,也在美国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这年头,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都快成爆雷房企的常规操作了。

跟其他爆雷房企的情况差不多,奥园也是之前借的外债太多,后来房地产寒冬一来,直接把它轰倒在了沙滩上——2021年至2022年,奥园累计亏损超过400亿,公司资不抵债。

站长看了奥园的债务规模,截至2022年底,奥园总负债2520.63亿元。此番重组的美元债规模约61亿美元,重组方案包括原债务展期、债转股和永续债。而在2023年前11个月,奥园的销售额是125.1亿元。

这个业绩,无论奥园怎么操作,它的债务压力都比山大。

03 结语

03 结语

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的日子非常艰难。

如果你关注了各大房企的官方账号,会发现它们隔三差五给你推“保交楼”的消息,恨不得一天推个八百遍。

这是因为很多房企的资金紧张,很多楼盘都处于施工缓慢,甚至是停工的状态。

就是因为不能保证,所以才要给你“保证”。

说实在的,“保交楼”是楼市下行期的无奈表现——很多房企处境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房子卖不出去,砸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活生生把它们拖垮,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项目施工进展缓慢,甚至有烂尾的风险。

只要楼市能复苏,这就不是一个大问题。

但问题是,如何让楼市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