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问大家一个问题:

人在什么时候最有动力?

在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并且信心满满要去实施的时候,是吗?

比如,我要健身啦!

我买了一张一年的健身卡!

在买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激情满满?

觉得自己这次一定可以!

我绝对可以坚持!

我一定和以前不一样了!

然后呢?

去了一次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这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情呢?

是不是有些沮丧?

甚至在心里骂自己千次万次,嫌弃自己没有志气、烂泥扶不上墙?

这样的情况,在我很多小来访身上频繁发生。

甚至可能在一些本已陷入困境的孩子身上,更加加重他们的崩溃。

今年上半年,一个因为压力太大成绩下滑并且持续做咨询的女孩子告诉我,她在学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得到了非常大的激励。她发奋图强,下定决心自己绝不再打游戏,一定要好好学习!

在发誓的那一刻,她自己是非常兴奋的,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鸣惊人了!

然而过了一天之后,她发现自己还是想要拿起手机的时候,崩溃了,觉得自己简直猪狗不如,都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了,竟然还是想着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陪着她去看到,我们想要玩是非常正常的想法,她也第一次真正的看清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离谱,以及对自己水平和能力有多么的误会和贬低。

她并不需要把自己逼到无法喘息,反而恰恰是合适的休息和放松可以让她更好的学习。

前段时间,她的妈妈发来喜报,说孩子现在已经穿越阴霾,回归了过往的自信,成绩也一直在稳步上升。

讲这个故事呢,想说明几件事:

  1. 孩子真的很想好,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容易。成人可以多去把孩子遇到的困境,带入到自己相似的经历当中,这样更容易理解孩子,也更容易支持到孩子穿越这个困境。
  2. 人的习惯模式都是夸大自己的目标,比如:我再也不玩了、我再也不吃零食了、我一定要早睡绝不熬夜。这时候很容易评判自己意志力不足,并造成制定计划的失败。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陪伴孩子去把目标细化,不需要制定太过远大的目标。甚至完全不考虑人性的计划,只会增加挫败感,削弱孩子的信心和执行力。

3.孩子的学习生涯固然重要且短暂,但是玩耍和休息依然同样重要。父母容易考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却也容易忘记人生是一场长跑,需要综合考虑身心的持久发展,而不能急于一时一刻。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远远大于父母小时候,允许自己适时的休息和喘息、劳逸结合,才是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学龄前的孩子,玩是第一要务;小学阶段,一定要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初中,需要创造机会去玩耍;高中,周末至少要有安排做自己爱好事情的时间。张弛有度,才能持久。

4.如果孩子真的压力非常大,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上学,这时候的养育目标绝不只是帮助孩子回到学校考出好成绩,而是需要把目光放在孩子这个人身上,去看一看他到底在哪里遇到了困境,需要怎样的支持。

如果只是想要单纯帮助孩子回到学校,可能会迎来孩子更大的对抗,最终事与愿违。父母把目光放长远,支持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信任孩子的生命,拿掉绊住双脚的藤曼,孩子自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