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层治理要力避“技术依赖症”

□段官敬

技术赋能不等同于“技术万能”。日前,日前《半月谈》就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执法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出调查报道《管它是不是耕地,应付了卫星就行!卫星图斑执法整改不良倾向调查》。其中提到诸如荒山荒坡开放的旅游设施要求被拆除、一农户窑洞顶被划为基本农田、某镇近3000亩“非粮化”整改六成存在划定基本农田不实情况等等现象,引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百姓群众共鸣,纷纷表示“技术依赖”脱离实际,给基层治理和群众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技术赋能基层治理,能达到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和节约成本等综合效应。但过度依赖技术、甚至“唯技术至上”,脱离客观实际和基层实况,必然会大幅度压缩基层治理应有的灵活性空间,使基层治理陷入僵化,诸如“河床成卫片”“宅基地认定耕地”等滑稽之举必然会接踵上演,吞噬基层治理权威性和群众基础。此外,技术不是万能的,任何技术都存在空白和盲区,所谓“阴影下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更有可能为真正违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说到底,技术治理应建立在实事求是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等联防联治,防止技术赋能“单打一”,做到联防发力“多合一”。如此,唯有真正树牢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思维,以实践检验技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办好民生实事。相反,过度依赖技术会滋生技术治理“逆向适配”,一旦技术不符合实际,反过来要求基层工作脱离实际来满足技术标准与技术要求,无疑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基层治理为“基层”,从实际出发实则“以人文本”。技术能够在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和提高效率上发挥优势作用,但过度依赖技术、患上“技术依赖症”,实则也是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特别是价值观错位、政绩观扭曲,把漂亮的技术数字、“洁癖”的技术要求与完美作为价值追求,必然会与客观现实的“人”的需求背离。说来说去,个别上级尤其是领导干部应树牢正确政绩观,示范弘扬唯实求真的精神传统,多些调查研究、多下沉基层现场,以技术和现场双向检验、以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增进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上下同欲者胜。基层治理是上下联动的“大合唱”,技术赋能理应成为上与下、党员干部与百姓群众相互沟通信任的“桥梁纽带”,是破解基层重点难点问题的“杀手锏”,不应成为阻隔上下沟通和协调的“挡隔板”。实际上,少数上级由于不信任基层和下级,只信任冰冷的技术数据、“无感”的技术手段,当技术与实际不符之际,强行压制基层贯彻落实“技术要求”,如此产生技术依赖症和技术“反向适配”逆差现象。因此,同基层站在一起、深入群众身边,才能破解基层治理“技术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