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这句话用来形容周恩来总理,再好不过了。

周总理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革命家,他的一生不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总理去世前,曾吩咐家人,不保留骨灰,也不树立墓碑,他走的安安静静,但后人却永远没有忘记他的名字。

第一,周总理的家族

周总理出生于浙江绍兴,这让人不难想到,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生活在这里。实际上,在血统上,周总理和鲁迅先生也是本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们所属宝佑桥绍始周氏尊周庆为始祖。

从周庆到周恩来共经历了18代。

在历史上,浙江绍兴向来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地方,周恩来的祖上在清代就出过两个进士,五个举人。

在五个举人中,曾有4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所以在周恩来的家中,一直推崇一种温良,谦让的优良传统。

1939年,受中央委托,以宣传抗日的名义去视察新四军,顺便回了一趟绍兴,回到了故乡。

在瞻仰祖屋的时候,周恩来亲自在《老八房》上写了谱系,其中有14条,一共248个字。

关于他自己的一条是这样写的:周恩来,字翔宇。五十房,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卯时,妻邓颖超。

其实,在周家祖上,虽然有科举出身的人,但也并不是十分有名,但周恩来的言谈举止和家族的背景,以及这些礼仪到底有很大的关系。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朝咸丰时期,就跟随哥哥去淮安定居,所以周总理日后回忆说:我的家里好几代祖先都是绍兴的师爷,外祖父也是师爷。

后来两家人都搬到了江苏淮安当了县官,所以,周总理对古代师爷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都十分熟悉。

比如1964年,周总理在一次开会时说:“我们如果没有土地,怎么会说是封建家庭呢,过去人靠什么生活,一个是土地,再一个就是师爷。”

在以前师爷很厉害,说白了就是县官的秘书,也就是现在的军师,师爷一般还管理收税呢。

家族的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周恩来的身上,也不难看出家里前辈身上的一些性格。

周总理谦逊有礼,勤勤恳恳,而且精明干练,睿智聪慧,甚至还有宽仁胸怀,这些都成就了周总理日后广结天下好友的基础。

周总理有一个堂伯父名叫周和鼐,曾经是江苏巡抚的总文案,用现在话说就是省里的秘书,后来周和鼐的孙子回忆说:“我们周家是个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家庭,我的祖父是清朝举人,在思想上和文化上,都对我七伯(周恩来)有一定的影响和支持。”

所以在日后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周总理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为人处世,都有极好的人格魅力。

在革命初期,周恩来曾留学海外,他一直是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政治才能,得到上司的器重和认可,所以周恩来从年轻时就有很多魅力,当年在黄埔军校,说起来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无人不佩服。

当然,这种性格的养成,和家族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后来在谈到毛主席时,周总理曾谦虚地说:“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我当个助手最好了。”

这也充分反映了,在大局面前,周恩来可以如此谦虚地把毛主席推到最高领导位置,显示了他超高的革命胸怀。

要知道,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在红军中一直是较高的领导地位。

后来他发现毛主席才是军事天才,才是拯救红军的人,所以他不止一次,非要把这个位置交给毛主席。

难怪,英国著名作家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他说:“在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的领导中,周恩来为什么一直在帮助别人升到顶端,他自己却拒绝这种光环。”

日后,周总理回忆说:“我5岁的时候,叔母就给我讲故事,《天雨花》《再生缘》等,但是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所以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周总理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但是他的父辈时期已经家道衰落,他从小也跟着母亲过了很多屈辱的日子。

根据《周恩来传》记载,周恩来小时候曾在家里墙上贴了一个纸,按照封建家庭的习俗,把亲戚们的生日,忌日都记下来,遇到借钱送礼的时候,还得去磕头。

这些细节,就说明了周恩来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培养了他柔中带刚的精神品质,这对于以后他在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周恩来的生死观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人死了要落叶归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在周总理的心中,他认为人死了还要占一块土地,这是自私的表现。

所以在他生前,他多次去把淮安以及绍兴等地的先人祖坟平掉,让给农民播种,而且他和妻子邓颖超也留有遗言,他死后不下葬,不用保留骨灰,甚至墓碑也不用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病逝。当邓颖超把周总理生前“不保留骨灰”的遗愿说出来时,大家都是感到无比震惊的。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领导人可以做出如此壮举。

没有骨灰,自然也就没有埋灰之处,也就没有墓和碑了,这种鞠躬尽瘁,只讲奉献的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所以叶剑英元帅和李先念同志就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周总理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的名字理应被后人记住,理应名垂青史。

这种先例,绝对不能用在周总理身上。

事情到了这里,就只能去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和周总理风雨同舟几十年,可以说两个人互为知己,83岁高龄的毛主席充分理解和尊重周总理,所以他批示,关于骨灰问题,遵循周总理的遗愿。

就这样,周总理成为了不留骨灰第一人。

周总理逝世后,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发来唁电,其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是我们国家友好的朋友”。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都是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他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他殚心竭力,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

周总理逝世不久,尼克松再次访华,他深情地对邓颖超说:“其实并不需要建立一个纪念碑来纪念周恩来,因为历史学家将会把他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所作所为当作他的遗嘱,以证明他的伟大。”

周总理之所以是伟人,不仅是因为他成就了巨大的伟业,还有他高超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是的,他虽然没有墓碑,但他的名字和山河同在,也和我们同在。

一如尼克松对周总理评价的五个大字:非凡的经历。

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往往要比看得到的东西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