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凯的人物分析:

1.无法持续工作的原因:宇凯无法持续工作的原因是他不能容忍别人的参与,完全不能跟别人相处。这表明他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对陌生内容的心慌感:当宇凯听到别人聊不熟悉的内容时,他会感到心慌。这种心慌感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他认为自己不知道那些内容是个过错,需要马上找来相应的内容知识补起来才好。

3.负面情绪和反应行为:宇凯在与人相处时产生的种种负面情绪和反应行为,如憎恨和嫉妒,其根源是糟糕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可能是由于他小时候受到的姑妈的影响,以及长大后内化了一个对他不断提出要求的自我所导致的。

4.追求完美以获得关注:宇凯小时候受到姑妈的影响,养成了事事追求完美以获得关注的习惯。他试图通过满足姑妈的要求来赢得认可和接纳。

5.内化的要求:虽然宇凯长大后姑妈不再对他指手画脚,但他的内心已经内化了一个对他不断提出要求的自我。这个内在的法官使得他在做事时首先进入到思考当中,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标准和规条,以期望事事都符合它们,从而得到认可和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而言,宇凯的人物分析显示他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些挑战。

1

宇凯无法持续工作的原因,是不能容忍别人的参与。只要有同事的存在,他就觉得对方像太阳一样夺走了他的光芒。他就再也无法持续待在工作里,所以他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业。

而事实上,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他完全不能跟别人相处。

比如,工作间隙,他听到旁边有同事在聊天,于是就支起耳朵想听听对方在聊什么。隐约听到他们在说“百慕大”,他的呼吸立刻变得急促,身体紧张,内心不安和恐慌的感觉让他手足无措。因为他不了解百慕大的相关内容。这意味着他完全插不上言,更无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完全被排斥在外了。

类似的情形不断被上演,久而久之他感到恼羞成怒。他恨那些伙伴,他们总是谈一些新奇的内容。而自己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于是他要么摆出一副冷漠的面孔,要么是对别人充满了恨意。无形当中,它增加了跟别人之间的隔阂,当然不会有人主动理睬他了。于是,一种被隔离的恐慌,常常让他不知所措。

他也曾不断地查找原因。 他想可能是表达能力的问题。于是他花了几千元,报名参加演讲培训班,结果却没有什么收获和作用。然后他认为,之所以不能加入别人的谈话,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比如说当别人谈到百慕大的时候,他一片空白。他希望自己不管别人谈论什么,他都能够舌灿莲花,能够吸引所有人的注意。

是的,他的目标就是引人注目,而不是被别人夺走关注,被别人所忽略,被疏离。他对伙伴的憎恨也在于,没有人注意到他,他完全被隔离了。

他认为,是他人精彩的谈话内容吸引走了别人的注意力,导致自己被排斥在外。他在憎恨别人的同时,更加希望自己无所不知,一开口就能够说出引人注目的话语。为此那就要广泛地积累知识。为了积累知识,他一度引发了他的强迫行为,我们随后将会谈到。而目前他觉察到,他对别人的冷漠和憎恨,无法拉近他跟别人的距离,反而导致他人对自己的疏远,但是他找不到改变的方法。

2

听到别人聊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他立马感到心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觉得自己不知道那些内容是个过错,需要马上找来相应的内容知识补起来才好。那种感觉就是,别人谈的内容都是好的,自己如果不知道,就意味着落后,很差劲。他也许并不喜欢那些内容,但若跟别人不一样,就会感觉自己很糟糕。

他的反应,跟一般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一般人听到他人聊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如果自己感兴趣,那么就会用心倾听,用倾听的方式,汲取知识,加入到别人当中去。宇凯完全不是这样的,他这完全不愿意用倾听的方式去吸收知识,并融入别人。反而是一种嫉妒,憎恨他人夺走了自己的光芒。他被激起的,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自我感觉。很显然被激发的糟糕的自我感觉引发了他过度的,夸大的,不恰当的内在和外在反应。

因此,不能跟人相处的根源,是糟糕的自我感觉引发的憎恨和嫉妒,及其反应行为。

以前,他只是去提高表达能力或者增加自己的知识,那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么,怎么和宇凯一起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去解决呢?

3

我说:“你发现憎恨没有用处,所以你改变了方向。”

他说:“是的。以前发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板脸色,不理睬对方。现在,就是要求自己要赶上对方,向对方看齐。好像是对方的那些东西更能吸引人,如果不跟对方一样的话,就无法吸引到别人了。就显得自己的是无聊地没用的。”

我开玩笑说,如果一群女人谈生孩子的问题,那你也要去生孩子吗?

他笑。说,那自然不会啊。

我趁机说:“你为什么总想跟别人一样呢,总觉得对方的东西是吸引人的?你怎么看待这种心理现象?”

这个提问,把宇凯拉进回忆里。小时候,他一个人孤单地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动画片的时候,被姑妈看到了,他就会下意识地停下来,马上去看电视新闻频道。因为姑妈总是要求他多看些中央新闻。到大学后,只要他有时间,就全部来看新闻,而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成年后,姑妈仍然对他指手画脚的,厕所该刷了,桌子该收拾了,墙壁上不能挂那个东西,似乎宇凯什么都做不好。

同时,宇凯的表弟则是什么都做得好处处受到表扬的人。

这些回忆,似乎解释着什么意义。

是啊,什么意义呢?我如果直接说出来,宇凯也许会承认,但未必有切身感受。

4

“这些成长经历对你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我追问。

宇凯说:“现在觉得,可能是我真的没有把事情做好。”

是的。可能他认为,只有把事情做到完美,才能证明自己是好的,才能得到关注。

事实上,得不得到关注,或许跟他有没有做好事情,没有关联呢。

我做出相反的假设说:如果你在家里躺在床上看电视或者休息,你姑妈看到之后,她没有挑剔你,而是说,你躺在床上感觉会很舒服,很自在,完全赞同你的行为,你会觉得如何呢?你还会觉得自己是懒散的,不应该躺在床上的,而应该好好端坐在桌子前,要有活力地看书,去看中央新闻吗?

他说:那当然不会,我会觉得躺在床上真的很放松,可以安心休息。而不是应该怎样怎样。

我解释说,一个小孩子按照自己的特性去做一些事情。那他可能会面临两种反应,一种反应就是他身边的人完全接纳他、肯定他;另一种反应就是他身边的人批评他、挑剔他。那么,小孩子对自己的感觉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到底是小孩子行为本身有问题呢,还是他身边的人的反应有问题呢?

宇凯对我的解释表现出茫然。

我描绘出一个情景。一个小婴儿,他本来是可以成为自己的样子的,就是他想要怎样就怎样,比如把屎尿拉在床上,但身边的人完全接纳。这样,他就可能会成为真实的自己。另外一个婴儿,就会遇到很多规则,限制,会对他有些指责、批评,要求。

宇凯若有感触地说:是的。这些限制规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放不开。

他赞同自己小时候是被限制的,被指责的。所以,现在,他每做一件事,就会首先进入到思考当中。就是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标准、规条。

我进一步解释说:“凡事寻找标准要求,是期待自己事事都符合它们,这样就能达到对方满意,这样就会得到认可,就会被接纳。”

宇凯说,对。长大以后,其实是自己要求自己。

这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小孩子就是会把重要他人的要求,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小时候的重要他人,内化成为自己的一个内在法官。

虽然宇凯长大后,他姑妈没有像以前那个对他指手画脚了,但是在他内在,却内化了一个对他不断提出要求的自我。

小孩子就是这样。会用自己全副的生命能量,去响应曾经的重要他人。不管那个重要他人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