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比是两把刀,伤人亦伤己。



6岁

一家三口在餐桌上一起吃着晚饭。
“我今天在楼下碰到豪豪和他妈妈了,豪豪现在英语学的不错啊,都可以和我用口语简单对话了。”
“小宇,你看豪豪,你们都是一年级,他都能和妈妈用英语聊天了,你每天回到家就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你不着急我都替你着急!”
“可是我有好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啊。”儿子说话的时候带着一丝委屈。
“你和他们比啥?你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不然你怎么进步!这个周末我就给你报个课外班,你和豪豪一起去学习。”
儿子瞬间红了眼眶,眼泛泪光。
“哭也没有用,妈妈这是为你好,就这么说定了,周末我送你去上课。”



14岁
“小宇,这次期末考试考了第几名?”
“还不错,全班第二,年级十五。”看着儿子自豪的表情,我却害怕他因为骄傲松懈而无法保持成绩“小豪这次是年级第六,你要加油追上他啊。”
“知道了,我回房间学习去了。”
男孩默默回房间关上了门。



25岁
“嘟……嘟……”
“喂,妈,怎么了?”
“儿子啊,妈今天碰到小豪妈妈了,人家小豪现在成功考上公务员上岸啦,还谈了个女朋友,听说明年就要领证了。你看人家过的多滋润,要我说啊,你也考虑下去考个公务员吧,别抱着你那工作了,没几个钱赚,一年还回不了几次家,多向人家学学……喂?喂?”
电话另一头,挂掉电话的男子叹了口气,纠结一番后还是回拨了电话。
“喂,妈,刚刚信号不好,你接着说。”

其实小宇想告诉妈妈的是,他在初中就没有和小豪来往了。他讨厌过这个每天被妈妈挂在嘴边的朋友,不过现在更多是无可奈何般的认命,仿佛自己的确没有一点比得上他。

孩子长大后的疏离,有迹可寻

在一次亲子关系的课堂上,见到一对母子,儿子已经23岁了,据他自己所说,他觉得父母从小就不爱自己,所以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工作,也不会给家里打电话,也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他在说这些的时候,他的妈妈就一直在旁边哭。轮到妈妈说的时候,妈妈也很委屈,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从小到大自己始终有半颗心在儿子的身上,不管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学习成绩,自己都付出了很多,现在知道孩子觉得自己不爱她,非常的难过。

在老师慢慢的引导核对下,儿子最后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妈妈从小就拿他和别人比较,今天超过了小张,明天就要和小李比,后天继续和小周比。

“我觉得我不是他们的孩子,我只是一个他们用来获得成就感的工具。”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可是没有得到过他们的认可,他们欣赏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好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夸夸我,告诉我我做的不错,告诉我他们知道我很努力了。”

你看,孩子需要的不多的,但是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该给什么。

最后,这位妈妈愿意开始一点点去改变,去看到以前没看到的儿子的闪光点。

比都带来哪些伤害?

有的父母习惯将自己的孩子同别人放在一起比较,自认为是在激励孩子,但孩子会这么觉得吗?

明显不会,分析一下比这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被否定,当被比较时,孩子最先接收到来自父母的观点就是“我不如别人优秀”,小时候父母作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很容易将这个观点根植在孩子心中。

长期如此,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可,自然也无法做到自我认可,那么他将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找不到自我价值。

2、我不被爱,当一个孩子最常在父母口中听到的时候“谁谁谁有多好”时,他会觉得父母只喜欢优秀的人,除非我变得优秀,不然我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样会为孩子带来什么模式呢?当孩子长大后,他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配不上别人的爱;他也会觉得别人不够好,所以别人亦不值得他爱。

而且长期的比较还有可能让孩子形成过盛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过于关注胜负结果,而不是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

《青少年6Q领袖营》的EQ大班会观看一部叫做《阿基拉和拼字游戏》的电影,主角在比赛中认识了一位亚洲少年(迪伦),迪伦的父亲一定要迪伦赢得比赛,给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结果呢?迪伦在最后的比赛中因为父亲的期待而无比的紧张,如果没有主角对他的鼓励,他可能会再次无缘冠军。所幸电影的结尾,两位孩子共同创造了拼字比赛的奇迹,双双获得了冠军,迪伦也开始发现除了胜负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享受的事情。

生命有其本来的样子,如果孩子是向日葵,那就不要用牡丹花和他作比较,他无法像牡丹那么漂亮,但是他有他自己的灿烂。

2020 年度中国家庭教育领军品牌

腾讯教育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