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比较欣赏这一届年轻人自嘲的能力,在我看来,这算是一种积极心态。
他们给自己冠名叫“小镇做题家”,但,不管是“乡镇做题家”,还是“城市做题家”,这里面,有一种共识——虽然同学们身处全国各地,大家还是能找到非常多的相同点——我们路走得差不多。
比如,三岁到了,我们就要在哭哭啼啼中去幼儿园;六岁到了,就要被送进小学打基础;到了中学阶段,我们就开始理解刷题的作用。
家长们担心了中考,就开始操心高考;过完了高考,就要询问就业行不行。
我们在这条“全国统一标准”的人生之路上,疯狂奔跑。
以前,上学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现在,真正的学习时间可能是早上五点到晚上11点。
到了大学,不管你想不想躺平,或是想继续卷得天翻地覆,最终,大家都要进入到就业这道大题里。
大题难解,侥幸找到了解题办法,最后,才又发现,这道题还不是真正的压轴大题,因为我们还要面临高房价,面临生儿育女等真正的人生大题。
在前面几十年的人生中,我们80%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做题,工作;让孩子做题,让孩子工作;让孙子做题,让孙子工作这样的循环之中。
人生意义似乎要退休以后才能开始去寻找。
所以年轻人开始焦急了,尤其是在选大学的时候。
这会儿大家就像在走钢丝一般,战战兢兢,生怕一个失误就掉进了万丈深渊。
焦虑的漩涡越转越大,从学生家长,到老师,在整个高考涉及的范围内,连看客都突然紧张起来了。
为了缓解焦虑情绪,心灵鸡汤大碗大碗地喝,各种人生道理听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人不再嫌弃功利心,大家开始明白饿着肚子,靠爱发不了电的真相。
直至,大家对这些正能量内容感到麻木以后;在每年重大考试以后,总能听到有那么一些人选择了“不归路”以后,才开始反过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事实上,选大学并不是走钢丝,我们总有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小路给兜底。
不论你怎么选,哪怕选不出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你还可以去选择国外名校。
哪怕,你的高考成绩只能上大专,或是双非本科,当你去了国外留学,你就会发现,你想活成什么样,谁管你?
生活中,没那么多绝路,只是有些路,你是否愿意走罢了。
我经常说,氛围影响人。
离开国内氛围,你能在孤独中审视自己的内心。
你有可能会发现,学习回归到了学习本身。你可以试着去交几个朋友,却不用担心大家会互相争抢资源,也不用担心毕业后互相会成为职场上的竞争对手。
因为他们跟你在一个学校,却做着不一样的梦。你想去企业里工作,尝尝996的感觉;他们可能只想做一个旅行博主,享受人生自由。
最后,大家踏踏实实地回到各自国家,安安稳稳地投简历,找工作。
你不必委屈自己去学不喜欢的专业,取得一份高薪,因为你的心态逐渐放松了。
你会发现背后推着你的那只手突然不在了,别人可能说你得过且过,但你自己并不在乎。
逃离现在,去寻找人生的感觉不见得都是徒劳。
至少你听不到很多负面信息;没人说你下场很惨;也没人说你不进985,人生就完蛋。
最后,心态倒变得踏踏实实。
我觉得,人生任何时候都不是走钢丝。没必要胆战心惊地活着,没必要担心走不好就是粉身碎骨。
试着勇敢尝试。
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应该都是卷来卷去。
让自己获得新的感受,也是一种睿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