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关键词是:分享、吃货

写了三年古人的趣味生活,收获了一百多万粉丝和几亿的阅读,在这期间,我收到过不少出版社和粉丝的私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初一孩子母亲发来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我而言,粉丝朋友们的认可就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

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的人痴迷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有的人陶醉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我却独爱那平凡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市井烟火气

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我就挺好奇:

古人在他们的年代里,又有哪些娱乐方式,为他们乏味的生活增添色彩?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他们如何消遣,寻找生活的乐趣?

再者,面对炎热的夏季,没有冰箱、空调的他们,又是如何巧妙应对,用他们的智慧研究出种种保鲜、纳凉的妙招,让生活更加舒适?

我对这些话题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从历史中挖掘出那些贴近生活的细节,那些被史官们忽视的普通人的日常。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血肉,使之更加鲜活、生动。

我想呈现的历史,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我更想让人们看到,历史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智慧。

历史,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事实和数据,它更应该是温暖的、有血有肉的。我期望通过我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历史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面,更真实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就拿餐桌上的常客——肉来说吧。

宋朝那会儿,贵族们都爱羊肉,像是上瘾了一样。据《宋会要辑稿》上说,宋神宗时期,皇宫里一年吃的羊肉就达到44万4463斤,真是让人咋舌。这羊肉在当时可是贵族们的最爱,就像咱现在追捧的网红美食一样火热。

不过话说回来,羊肉的味道确实不赖,涮、烤、煎、炸,样样馋人,尤其是炖得酥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更是美味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但是宋朝时期的羊肉可不便宜,普通老百姓往往只在节庆之日才舍得买一点来解解馋,平日里,相对平价的猪肉、鱼肉才是餐桌上的主C(也不是能经常吃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上河图》有个小细节,只见画面中一个猪倌正赶着猪在街道上行走,周围的老百姓们也视之如常,这说明在当时的人眼里,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画面。

宋人孟元老的笔记《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数万头猪穿城而过的壮观景象:

南去即南薰门。其门寻常士庶殡葬车舆皆不得经由此门而出,谓正与大内相对,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杀猪巷“是宋朝人专门宰杀猪的地方,按照孟元老的说法,那里每天可以处理掉成千上万头猪。这些被宰杀掉的猪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城内各处的猪肉铺里,以供第二天客人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过猪的朋友应该知道,中国的本土家猪虽然食谱很杂,但长肉率并不高,往往五六斤食物才能长出一斤肉。

(古人养猪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猪的粪便是当时重要的天然肥料,古代还专门有人在生产时节到农村去销售粪肥。)

宋朝能够做到如此稳定、大规模的供应生猪,这不仅仅说明当时的家猪养殖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也反映出当时的猪肉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有养猪经验的朋友们都清楚,中国土生土长的家猪,虽然食性颇为广泛,但其肉量增长的效率却并不理想,通常需要消耗五六斤的食物才能换来一斤猪肉的增长。

在宋朝时,人们竟然就已经能够实现如此稳定且大规模的生猪供应,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家猪养殖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专业性。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猪肉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具备了较高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水平。

3、

苏轼先生就是猪肉的资深爱好者,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如果您是东坡肘子、东坡肉的铁粉,那您对这篇《猪肉颂》所描绘的烹饪方式一定非常眼熟:

将锅子洗干净,放入少量的水,然后在锅底点燃柴火和杂草,火势不要太大,只需要微弱的火苗即可(也就是我们说的小火慢炖)。

待锅子热得恰到好处,把新鲜的猪肉仔细地放进去,尽量让每一块肉都平铺在锅底,互不重叠。猪肉入锅的瞬间,那微微冒起的水汽仿佛都在欢呼雀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美味。

此时,无需急躁,更无需用铲去翻动。就让猪肉在锅中静静地躺着,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猪肉的表皮开始逐渐变色,从淡红到深红,最终变成诱人的金黄色。这过程中,你能清晰地听到猪肉在锅中“滋滋”作响,那是油脂与高温相遇的美妙乐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中的水汽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猪肉自身释放出的油脂与香气。这股香气不张扬,却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它先是淡淡地飘出,然后逐渐浓郁起来,弥漫在整个厨房之中。

锅盖下,是猪肉与火候的浪漫舞蹈。锅盖偶尔被顶起,那是猪肉在呼吸,在诉说着自己逐渐熟成的故事。每当这时,都能从那微小的缝隙中窥见一丝猪肉熟透的诱人色泽。

终于,当最后一丝水汽也完全蒸发,只剩下纯粹的肉香与油脂的交融时,便知道火候已足。此刻的猪肉,表皮金黄酥脆,内里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嫩滑与多汁。用筷子轻轻一戳,便能感受到它内在的弹性与鲜美。

这样的烹饪方式,是对猪肉最大的尊重。它没有使用过多的调料去掩盖肉本身的味道,只是通过火候的控制,让猪肉自身的鲜美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吃上一口,便能品味到那久违的、纯粹的肉香。

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州桥夜市是个不错的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现代的话来说,州桥夜市就是汴京城内的美食街

从朱雀门出来,往龙津桥方向溜达,经过州桥一路往南,那便是州桥夜市了。这夜市啊,可真是汴京城里的一绝。夜幕一拉,灯火通明,热闹劲儿就甭提了。

你瞧瞧,这街两旁,水饭摊、烤肉摊、肉脯摊,一字儿排开,烟雾缭绕中透着那么一股子生活气儿。王楼前更别提了,獾子肉、野狐狸肉、鸡肉干,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野味儿,在这儿都能找着。隔壁梅家、鹿家那两家老店,可是名声在外,专卖各种熟食。鹅、鸭、兔肉,应有尽有,还有肚肺、鳝鱼,以及包子、鸡皮、腰肾杂碎,价钱公道,童叟无欺。

再往前走,就是曹家店了,这是一家专卖从食(指现在的小食、点心)的店铺。门口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点心,红的绿的,煞是好看。

夏天里,还有那些时令食物,像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光是听听这些名字,就让人心里一阵清凉。装在红色小盒子里,精致得让人舍不得下口。

到了冬天,州桥夜市也别有一番风味。盘兔、现烤现卖的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这些热腾腾的美食,在寒风里显得格外诱人。煎夹子、猪脏之类的食品也是供不应求。

这夜市啊,一直延伸到龙津桥边儿上才算完。最后一家是卖须脑子肉的摊子,老板笑嘻嘻地招呼着过往的客人。京城百姓把来这儿吃东西叫做“杂嚼”,经常是三更半夜还舍不得走呢。

这州桥夜市啊就像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儿,让人瞧见了汴京城最真实、最热闹的一面,而这些恰恰就是史书上缺少的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州桥夜市啊就像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儿,让人瞧见了汴京城最真实、最热闹的一面,而这些恰恰就是史书上缺少的一环

历史是由无数平凡而真实的人物组成的,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人生的智慧。这些人物和故事,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他们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更是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我热爱历史,更热爱那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被忽略的历史角落,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相信,每一个平凡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每一次粉丝朋友们的认可和鼓励,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你们的支持让我深知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2024年,我会继续努力,用我的笔触描绘出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与你们一同分享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美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