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青从上海抵达延安,参加革命,就和毛泽东相识。不久在组织的见证下,两人成为夫妻,生下了女儿李讷。李讷是延安时期,唯一在毛泽东身边长大的孩子,朝夕相处,父女间的情谊比海更深。
身为父亲,既有慈爱,也有威严,女儿懂事以后,毛泽东对李讷就不再溺爱,经常让李讷体验民间疾苦。当李讷六岁的时候,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出现了一个缺口,需要有师傅来修理,就叫来了一位50多岁的老木工。
在修缮的过程中,赶上了日上三竿,到了吃午饭的点儿。对农民本就同情的毛泽东十分热情,让警卫员给老木工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这还不算,毛泽东还邀请老木工上桌,同他友好交谈起来,询问他年景如何?家中有几口人?是否分到了田地?
谈着谈着,老木工就讲起了少年时,家境贫穷,常常挨饿,还要被父亲打骂。幼小又机灵的李讷突然插了一句:“我爸爸好,我爸爸就一下没有打过我,也没有骂过我。”话音刚落地,毛泽东就扳着面孔,用筷子指了指李讷碗里的饭菜,严肃对李讷说:“如果你爸爸没有这个(指粮食),也会打你的。”
很少看到父亲发怒,李讷顿时惊慌失措,像个木头杵在原地,还是警卫反应迅速,将李讷及时抱走,才避免了进一步的纷争,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建国后,李讷跟随父亲来到北京,在一家中学就读。从1959年开始,李讷就选择了在学校住宿。父亲给他的开支,除去星期日,每月有一元的零花钱。其实这就足够李讷的花销,但是李讷身边的同学知道李讷的身份,就觉得李讷是个“大款”,一个劲儿向李讷借钱。借的人多了,钱就不够花了。父亲知道后,也不多给一分,而是说:“你也上高中了,该学习如何分配钱财了,不能再大手大脚了。”
等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了一名编辑。为了不引人注目,李讷还改名为“肖力”。27岁,李讷就当上了总编辑,成了教员了解文艺宣传工作的一个“收音机”,负责了解北京各大院校的情况。
这时,李讷到了“女大当嫁”的年纪,母亲就为其挑选良人。因为母亲主管文艺,就希望李讷能找一个同行业的青年才俊。经过细细的挑选,斟酌的思考,选中了浙江省美术学院的才子张永生。
但是,随后又发现张永生为人独断专行,目中无人。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评价,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
最终,放弃了这门婚姻。进入七十年代,李讷响应父亲的号召,下乡劳动,来到了江西省五七干校。在这里,李讷爱上了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的内部招待所的徐宁。父亲知道后,支持女儿婚姻自由。1971年,两人结婚,父亲送了一套《马列选集》作为贺礼。
婚后,两人生下了教员的外孙徐小宁。然而,甜蜜的爱情是短暂的,生活是“油盐酱醋”,见识的不同,教育的差距,李讷和徐宁的隔阂逐渐加深,不久就劳燕分飞。改革开放后,经过教员的卫士长李银桥的介绍,离异的李讷结识了王景清,随后走到了一起。儿子“徐小宁”也改为“王效芝”,意为怀念父亲。
起初,王效芝还是一个“打工人”,奔波于一家北京公司。在九十年代,王效芝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王效芝,勉强可以度日。由于家里不是十分富裕,一直没有找到对象。作为教员的外孙,即使没有什么特长,没有什么文凭,只有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在政府机关谋个一官半职总不是难事,但是王效芝丝毫没有动心。母亲李讷也是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儿子“走后门”。
不过在新世纪之初,王效芝也开始下海经商,在商业上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给祖上丢人。前些年,王效芝也找到了自己的一生伴侣,和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的外孙女王伟相识相爱。
至于母亲李讷,就一直居住在北京一间不过百十平米的房子里,和老伴王景清住在一起。房内的陈设极为简单,只有老旧的桌子和一台电视机,用了十几年的沙发还在用。时不时,儿子回到北京,看望李讷老两口,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