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最受瞩目的三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辩论会”,昨日(30日)堂皇登场,3位候选人都竭心尽力,企图在辩论场上压倒对方,以搏取更多的票源,朝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上推进。

但是,辩论的胜负,究竟代表怎样的意义?能够影响到多少选民的投票意愿,恐怕还是难以细论或估算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辩论”一事有过相当多的讨论,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名家”,更无一不是辩论的高手,“白马非马”、“坚白石”之说,其中含藏的精准逻辑观念,至今犹然令人津津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却有2种对“辩论”截然相反的认定。道家是认为“辩无胜”的,观点、立场,人各不同,单纯言辞的交锋,即使可以勉强分别出胜负优劣,但却未必真能定出是非、分出黑白,因此,区别“辩论”的胜负,是根本无法影响大局的,这有何须耗神费事去“辩”?

但是,墨家却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辩胜,当也”,就好像有人说这是一条牛,另有人说“不是牛”,不可能两者俱真,也不可能两者皆假,必定有一真、一假,所以,循名以责实,针对是与非加以辩论,谁对谁错,就是非常分明的了。这也是为何墨子还特别写了《墨辩》一书,强调“辩”的重要性。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墨家显然是远较道家更严密的。但是,从辩论的成效而言,主要是诉诸人主观的好恶感受的,即便对方明显居于下风,逻辑失序,也未必能让对方或同道者屈服,因而改絃易辙,改变其原有的观感或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进一层来说,世间事很多并非“选言命题”,如“这一物是或不是牛”这么简单就可以分判得出的。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出发,就可以能有极其复杂且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可以完全以是非对错来衡量的。

“辩论”考验的是口才与临场反应,表面上诉诸理性的思辨,其实真正诉求的是情感的认同,同与己者就是对的,异于己的就是错的,辩论可以区判出逻辑的的合理与否,却往往很难动摇人原有主观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目前专家所认定的几乎已有高达80以上的人,心目中早已有了属意的人选,能影响到头票意愿的,最多不过20%,而这20%的人,其实也未必对逻辑推理有多深入的了解,反而会会更在意于谁的话语才是能真正让自己有切身且深刻的感动的。因此,辩论场上,固然可以依逻辑推理分出优劣、胜负,但其影响力有多少,却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这次赖、侯、柯三人的辩论会,正可作如是观。

虽说是“辩论”,也有“辩”也有“论”,但无论如何“辩”与“论”,都还是各说各话,“辩”是针对对方或媒体的质问,作若干的辩解与回应,但所提的责难,几乎全是早在媒体上已经讨论过不知多少次的问题,如房地产违建(赖皮寮、凯旋院、新竹农地)、黑金、服贸、核电、社会住宅、防疫、高端等,这些问题当然就不免牵涉到个人诚信、人格的问题。

但点状式的攻防,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可以说是冷饭热炒,没有若何的新意。比较令人讶异的是,新近发生的“校园安全”问题,侯、柯两人都未能当成攻击重点,等于是让赖清德空泛的“社会安全网2.0”逃过了一劫。

相关的这些议题,多半是在民进党8年内或赖清德台南市长任内发生的,因此,赖清德的辩解就比较难为,除了宣称是“假讯息”外,简直是左支右绌,无法作有效回应的。民进党有太多的治理包袱,不是撇清,就是闪躲,如侯友宜有关“卡管案”的提问,赖清德就根本未作合理回应,而将其推给校园内的声音,而完全“忘记”了是他在行政部门长任内发生的事。

三人议题攻防,很明显的是“二打一”的势态,侯、柯两人主攻的对象都是赖清德,而侯的策略更清晰,不但鲜少质问柯文哲,甚至还趁机拉拢,除了赞同柯文哲的“联合当局”、“‘内阁’制”外,更对柯文哲一时的喉痒咳嗽哽咽,表示关切,并邀请柯文哲勇敢地与他站在一起,奋力“向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论”的方面,比“辩”稍微精彩,这点也与媒体提问的“做球”有关。中国时报抛出法律的问题,三人都必须表态,而侯、柯基本上顺势而推,赞同,理据充分;而赖清德则显然被逼进牆脚,连现行的法律都不予认同,推说是1947年的老旧法律,已不符人民期待,但却忽略了这才正是目前仍有效实施的法律。

柯文哲抨击得相当有力,你赖清德既不认为法律是台湾的护国岛神山,那你目前是在竞选哪门子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几次提到中。。国,都非加上“台湾”两字不可,即此可以看出,蓝、白两党,理念虽是不尽相合,但拥护“中。。国”的信念,却是完全一致的,而民进党不过是假借“中。。国”的招牌,暗中偷渡其“台独”的主张而已。

“中”“央”社的提问,则显然是“做球”给赖清德的,想来赖清德应该早就知道有此提问,那就是有关“中国介选”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本来就是众议纷纭的,虽然有许多捕风捉影的讯息传出,但都无确证,但中央社却将其坐实为真,摆明就是“送分题”。但赖清德的回答,除了将别人视为“敌人”,牵拖侯、柯问题之外,全无应对方案,反倒是侯友宜郑重表示,“反对一切境外势力的介入”、柯文哲强调“从重处罚”,还不失具体而有效。

由此延伸而来,当然不免会提到两岸关系。赖清德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当然不出意外的还是“反中”、“抗中”这一套,虽然也提出了“维持现状”的话,这是侯、柯二人也赞同的,但是,赖清德没有说清楚“现状”是怎样的“现状”,反倒是侯友宜明白宣示,“绝对不是民进党现在的现状”,可以说是相当铿锵有力的。赖清德自诩他如果当选,将是两岸风险最低的一组,从目前的“现状”来说,如果还“维持”此一势态,恐怕才是兵凶战危的导火线,不知赖清德是哪里来的自信。

两岸关系,侯友宜是强调“92共识”,但不赞同“一国两制”的;柯文哲强调“走中间路线”,还是主张在和平、尊严下的“两岸一家亲”,赖清德反对“92共识”,就等于阻绝了两岸和平协商的机会,这样的“现状”,可以维持多久,反倒成了一个大疑问。2024大选,其实赖清德所反对的“和平与战争的选择”,恐怕还是重中之重,无可回避的。

有关民进党贪腐的问题,侯、柯都点名了新潮流,但赖清德完全否认,认为这是“假讯息”,且声称3组人马中,他是最清廉的,因为唯有他没有炒房、炒地。侯友宜以民间的“新潮流不倒,台湾不会好”认知回应,且指明赖清德是共犯结构之一,显示出民进党“自我认知良好”与民间观感的差距,可惜没有时间多举例证。柯文哲的回应,却是最为一针见血的,“黑帮的老大不必自己去做坏事”,足以完全戳破赖清德的自耀自夸。

校园安全的问题虽未有人提出讨论,但延伸而来的“废死”问题,是侯友宜提问,而且明确“反废死”的,柯文哲则表明如果废除死刑,就要加重刑期,“终身监禁”,倒也是一防杜犯罪的有效良方;但赖清德则不知所云的说半天,终究还是没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就整个辩论会来说,侯、柯二人的表现难分轩轾,都颇为可圈可点,柯文哲最能针锋相对,金句时现;而侯友宜要言不烦,直探核心,也让人刮目相看;赖清德明显处于挨打的局面,攻坚力既不足,多陈说民进党一贯的思维,了无新意,且明显进退失据,表现不符理想。

从单纯辩论的角度来说,侯柯旗鼓相当,且能相互唱和,但赖清德就明显是欲振乏力了。但是,如前所述,辩论的胜负,究竟真的能左右多少选票的流动,才是最大的问题。目前赖清德民调仍高居第一,侯、柯如欲迎头赶上,恐怕还是必须另外想方设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