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历史学家对他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也有很高的评价。不过,康熙下江南话柄子,并没有逃过一劫。但同样出巡江南的乾隆,为何会受到后人的非议?甚至到了晚年,乾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康熙和乾隆在下江南这件事上的区别。

康熙懵懂无知的时候,坐上了太上皇。国内局势不太稳定,朝政牢牢掌握在大臣手中。年纪尚小的康熙除掉权臣鳌拜,上任后国家内部形势变幻莫测。内有旧金山,外有台湾郑氏政权,西北有内加尔叛乱,东北有俄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被严密看守。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康熙皇帝一步步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平定了三藩市,收复了台湾,平定了地方叛乱,打败了俄国侵略者。康熙帝在位期间虽有诸多丰功伟绩,但始终把国泰民安放在心上,这才是康熙帝下江南的真正原因。

治黄河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把治理黄河作为治理的第一大事。如果黄河治理不好,那么可能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元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康熙即位后,黄河灾情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黄河沿岸各省百姓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发前,康熙皇帝把治理黄河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他不断了解民情,巡视吏治。因为我多次来到治黄现场,总结了很多治黄方法,为治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调查人们的情绪

康熙皇帝也很关心百姓的情绪。雍正皇帝曾直言,自己对形势的把握比康熙强多了。不过应该说,雍正对官场的了解比康熙还要多。因为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了把清朝治理得更有条理,康熙皇帝还提出了永不加税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皇帝南下的一项重点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察官政

康熙南巡,亲临官场第一线。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作风。康熙在第一次下江南时,及时发现水运总督邵干问题重重,立即将其革职。康熙第二次南巡,搜集了很多当时官场的最新情况,再次任命了一批全新的官员。康熙在吏治问题上从来没有懈怠过,对于大臣递来的奏章,他也不会轻易相信。

乾隆下江南与康熙皇帝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南巡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民情,制定更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新政策。乾隆的动机虽然难能可贵,但实际行动起来却与他的动机恰恰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真才实学,乾隆未必比康熙皇帝差,但为何两次南巡的结果相差如此之大?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两人的才华,而是他们的性格。康熙皇帝可以管束自己的言行,乾隆却有些纵容。乾隆下江南时,也把治理黄河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他甚至曾直言“南方没有什么比修河更重要”。乾隆并没有光说努力,并没有实际行动。他在治理黄河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乾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修建海堤,这也是他几次住在陈歌海宁老家的原因。钱塘江的水位关系到浙江一带老百姓的生计,也关系到朝廷的赋税,所以乾隆对钱塘江的行情有着深刻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下江南,也是有笼络人心的目的。乾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与当地名人交流,甚至拜明陵,以此笼络人心。在税收减免方面,乾隆执政期间做得远超过康熙,这也是他下江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乾隆南巡还会拉拢官商,这与康熙皇帝的南巡不同。以乾隆的脾气和性格,更喜欢人治,所以不会像雍正那样对待官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包括许多商人。乾隆花钱非常慷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是清朝国库的钱,是支撑不住乾隆挥霍的。自然会有很多商人竭力支持乾隆,所以乾隆还是很看重商人的。

仅从表面上看,乾隆南巡和康熙南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如果深入细看,两者又大不相同。康熙每次下江南巡视,都尽量省钱,大部分费用都由内务府解决,从不使用老百姓的针脚。如果地方官员因为这件事需要搜查平民,康熙会严惩的,但是乾隆南巡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数次调集大军,南巡也十分奢侈。如此浪费时间和金钱,已经非常接近隋商帝下江南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