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闲来无事,便叫手底下人编了一部《贰臣传》。所谓贰臣,也就是在明清两朝都做过官的大臣。这些贰臣的数量有点多,光被列举出来的就有120多位。

从派系来说,有辽东派、京城派、南方派等,其中辽东派的贰臣,绝对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据统计,从辽东那边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比较有代表的贰臣就有31位之多。

仔细再分析,辽东派还要分为两大派,第一派是以祖大寿为代表的关宁军,第二派则是以毛文龙为代表的岛军。

虽然大家都是贰臣,但是辽东派显然更加特殊一些,因为他们是在清朝还没有问鼎中原的时候,就选择投降了对方。其实这也是需要勇气的,至少比后来清朝取得绝对优势的时候,再投降的,要强得多。

因此辽东派里,出现的大官也是最多的。比如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便清一色都是辽东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辽东贰臣也可以分成这么三类。

第一类,生在辽东,同时在辽东做官的贰臣多达19名之多。在辽东贰臣中,比较显眼的一位,便是李永芳。因为这哥们是整个大明朝,第一个投降后金的将领。

而且他本人也是正儿八经的辽东铁岭人,投降后金以后,李永芳开始利用自身在明朝的人脉关系,帮助努尔哈赤搞里应外合的工作,打下了辽东不少城池。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么不撑死的呢?

此外还有祖大寿家的三个孩子,长子祖泽润、养子祖可法、从子祖泽洪,包括祖大寿本人在内,老祖家一共4人降清,他们全都是辽东人。

刚才提到的藩王中,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也都是辽东人。过去他们3个都是毛文龙的手下兼养孙,毛文龙被杀后,他们选择降清。此外孔有德的部下全节也是辽东人,他也选择投降了清朝。

在大凌河之战中,宁远副将张存仁、前屯卫副将邓长春、副将孙定辽、游击刘武元全部投降了清朝,他们4个也都是辽东本地人。

后金攻打辽阳时,镇江城游击祝世昌选择投降。清军攻打广宁时,王化贞手下游击孙得功选择投降。

皮岛总兵沈志祥、松山副将夏成德、锦州游击吴汝玠分别是辽东、广宁、辽阳人,他们也都选择投降了清朝。这就是这19位生在辽东,且在辽东为官的贰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类,生在辽东,不在辽东为官的贰臣有7位。这部分人当中,以左良玉的部下为主。左良玉死后,在他儿子左梦庚的带领下,辽东籍的3个总兵和一个副将都投降了清朝,他们分别是:徐勇、李国英、卢光祖、郝效忠。

清军入京时,总兵孔希贵投降清朝。顺治二年,多铎南下时,总兵马得功和副将常进功,也都选择投降了清廷。

第三类,非辽东人,但在辽东做官的贰臣有5人。大名鼎鼎的洪承畴是福建人,他是松锦之战的明军总指挥,在被皇太极俘虏以后,选择投降了清廷,崇祯还差点给他立庙。

清军攻打广宁时,山西籍的副将鲍承先投降清军。直隶籍的副将孟乔芳、刘良臣以及顺天府的马光远全都在辽东做官,并且投降了清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毛文龙的东江镇,出的贰臣质量最高。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31人的出身背景以及从属关系,做一个简单的统计,会发现毛文龙的东江镇和祖大寿的关宁军,绝对是占大头的。

其中东江镇的贰臣占据了20%左右,而关宁军的贰臣,却占据了高达60%左右的数量。尤其是关宁军出身的贰臣,基本上都来自于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

不过关宁贰臣的质量,是远不及东江镇的。别看毛文龙集团是后起之秀,人家还就真的混得好。在清朝连续出了三王一公。

崇德二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刚投降皇太极就被分别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后来又改成了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还有一位续顺公则就是沈志祥了。

这4个人,全部都是毛文龙的部下。前面三位还是毛文龙的养孙,由此可见,毛文龙的东江镇,给清军培养了不少入关的导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清朝尚未一统,为何辽东便会出现如此多的贰臣?

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清朝依旧只是偏安一隅,甚至连山海关都没打进来。这些降将是有多么想不开,会放弃偌大的大明朝,改投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清朝呢?

第一个原因:腐朽的统治,导致辽东兵变特多。早在嘉靖朝和万历朝,这种现象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朝廷对下面的横征暴敛,使得辽东军民多次站起来反抗。

你比如说万历年间搞的矿监和税监,到了地方上就开始乱收钱。以至于基层军官们,压根就承担不起。最终辽东大量官兵,长期发不出粮饷。

没钱没吃的,士兵们不哗变才怪。所以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动,多达十多万人。兵变常态化以后,辽东再出现贰臣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个原因:屯田遭到破坏,自力更生的能力没了。明朝前期,辽东地区的屯田其实是很风光的,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养活自己的士兵,而且还有大量富余。

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逐渐遭到了破坏。一方面屯军的负担过重,所以导致大量屯军逃窜。另一方面辽东地区的各级官兵,开始私自圈地,导致屯军的土地严重稀缺。当然这还少不了蒙古和女真部落的入侵。

第三个原因:辽东人和女真人,其实傻傻分不清。辽东汉人和女真人数百年来长期生活在一起,其实早就互相同化了。大家对彼此的文化都很熟悉,今天你送我一本《三国演义》,明天我就给你讲人参娃的故事。

你比如说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这一脉,到现在都搞不清楚是满人还是汉人,为啥?因为当时辽东汉人和女真人,他们内部自己都搞不太清楚。

所以辽东籍的官员,长期多代与女真人共存后,就逐渐跟他们融合在一起了。在选择投降时,这帮贰臣就会少很多心理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辽东贰臣们的结局大致如何?

既然都做了贰臣了,那就好好给东家干活吧,说不定东家一高兴,还能在基本工资保住的前提下,多给你个三瓜两枣的。

其实在这一点上,清朝统治者最初是做得很好的。因为他们懂得笼络这帮贰臣,所以当他们入京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拉张小板凳在承天门外登记,让那些明朝的大臣们,官复原职。

所以这帮人前脚刚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后脚又手舞足蹈地跑来了清朝这边登记求官。至于辽东贰臣们,清廷也是十分关照的。

除了此前提到过的三王一公外,实际上清朝在南下的途中,曾经多次重用过这帮辽东贰臣。比如说征讨陕西和山西的时候,尚可喜和吴汝玠就都在阿济格的军中效力。

顺治元年四月,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碍天,击败流贼李自成,追剿至望都。十月,上御皇极门,宴赉之。寻随豫亲王多铎由河南征陕西。二年,破自成于潼关,进取西安。移师征江南。凯旋,赉貂裘、蟒服、良马、黄金百两、白金万两,还镇辽阳。---《清史列传》

在阿济格打不下陕西的情况下,多尔衮果断派遣本已南下的多铎,北上支援阿济格,攻打潼关。而多铎军中,便有孔有德、耿仲明、邓长春、张存仁等辽东官员。

平定南方的时候,这帮辽东贰臣也都曾经参加过,基本上就成了清军的向导。你们说清廷这一招厉害不厉害。

据统计,投降清朝的辽东贰臣中,绝大多数都做到了总兵级别的高官,更有为数不多的人,拥有了王爵。但是在康熙亲政以后,这帮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说实话,清廷已经用不上他们了,留着他们反而会拖累清廷,所以清廷开始削弱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削藩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辽东贰臣的赌注似乎更大,所以回报更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辽东贰臣在清廷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后来人家过河拆桥的,但是这不影响此前的待遇。

即使后来乾隆朝搞了40多年的汉军出旗,其实也没有波及到辽东这帮贰臣的后代们。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人家赌注更大。

要知道,辽东贰臣们,都是在清朝没有做大做强之前,就已经选择投降了清朝,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选择背后的大明朝,难道不香吗?

很显然,不到逼不得已的地步,他们是不会走这一步的。为此他们在后世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但是褒奖这帮人,就是在跟儒家所提倡的忠君爱国思想作斗争。因此乾隆皇帝才会写这么一本《贰臣传》,对这帮人单独做一个总结,其实就是赤裸裸地瞧不上罢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清史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