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素有“书圣”的称呼,他的《 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不仅在当时声名显赫,在后世也是影响深远。

想必我这样介绍下来,大家会好奇他书法家的身份,顶多证明字写得好,又和救灾有什么关系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东晋是个比较特殊地时代,一方面北方有强敌环视,另一方面它内部又处于世族林立,相邻区域间的两个世族也许就相互仇恨,互不往来。

故事发生的时候,王羲之正在琅琊郡担任右将军一职。天气是最难控制的,特别是在没有人工降雨技术的古代,琅琊郡便接连几年处于干旱当中。干旱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温度上的感受,对于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琅琊,干旱便等同于收成降低,收成对世家、豪绅、官吏的影响并不大,可对于农民而言就很要命了。

东晋时期,大量北方的农民、世族流落南方,南迁带来了劳动力、技术、文化。但很多南迁过来的是没有土地、房屋的,也没有世族的经济实力,就只能依附于世族做佃农为生,还要缴纳赋税和租税,余下的也就勉强够糊口。

连年干旱压倒了他们,没有办法,要么举家搬迁;要么给孩子寻个好去处,希望被哪家世族看中;要么沿街乞讨,指望饭店茶楼有客人留下的残羹剩饭,那就可以舒舒服服饱餐一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干饭变成稀饭、米糠、草根树皮……官吏、豪绅、世族并没有为此动容,也没有去救灾之类,都在期待着对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于是,问题就这样拖了下去。

王羲之看着这样的状况,知道是不能指望这群官吏了,可自己又只是一介武官,无权干涉赈灾,即便心存不忍也无可奈何。苦想之下,王羲之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自己除了是个将军,还是个颇受帝王喜爱地书法家啊!

于是,想到办法的王羲之,连夜写了一封奏折,骑了一匹快马,进京面圣去了。

当奏书摆在皇帝面前的时候,皇帝很高兴,王羲之的字那可是字字精髓, 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让他去做了右将军,已经很久不曾看到他的字迹,如今,又有机会了。打开奏折,也不先看内容,而是点评起了字来:“爱卿,许久不见,你这字真是越来越好了,特别是这放粮二字,当得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放粮,好!好!好字!”

王羲之赶忙答道:“陛下仁义,爱惜子民,臣得令,立马去放粮救灾。”

皇帝闻言,也从欣赏中回过神来,才发现这是请求赈灾放粮的奏折,但话已说出口,便顺理成章封了王羲之一个“放粮赈灾”的钦差身份,让王羲之奉旨放粮去了。

就这样,王羲之靠着自己的才华,用“放粮”二字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灾民,也正是这样一份仁心,让王羲之以他的才华、人格魅力流传千古,依然令人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