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粥。

今天来聊聊,关于“行业认知”这个对分析师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

前排提示,文末送我的新书签名版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为什么要认识一个行业?

岗位之于公司,犹如扁舟之于大海。

公司之于行业,亦是扁舟泛于海上。

作为一个分析师,精专手头的项目当然是好事。

不过,如果只瞅着眼前分析的一亩三分地,不尝试从更高的视角去俯瞰去认识整个行业,难免陷入一叶障目的分析困境。

为了更加具象化,这篇内容以电商行业为例,从侧面讲讲认识一个行业的逻辑。

二、什么是电商?

关于电商(电子商务)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一个相对精简的版本是这样的: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

我们再转译一下,电商就是在网上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看上去很好理解,然而电商业务细究起来又非常复杂:

  • 按照流量模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电商、社交电商与兴趣电商等。

  • 根据平台和商家供货关系的不同,有自营、POP模式之分,每个模式内部又有细分。

  • 甚至单从店铺性质来看,也可以划分出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等类型。

其中各种晦涩的定义和概念,展开讲解可能需要大几十页,让人看的晕头转向。不过,我们学习电商基础理论并不是为了考试。那些复杂、生涩、冗长、偏应试的分类概念可以直接丢在一边,看问题直接看本质就好。那么,电商业务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本质来看,要理解电商业务,只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角色——用户、商家、平台。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色切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地方会把购买过的消费者称为客户,为了减少歧义,无论是否购买,这里我们把消费者相关的称呼统一为用户。

三、用户

用户是关键角色中最好理解的一个,因为用户的目的很纯粹——满足自己的消费期望。

对用户来说,消费的核心期望是快、好、省:

  • 快,物流速度足够快。

  • 好,一方面希望购买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另一方面是希望购物体验好,如售前咨询和售后退换服务够好。

  • 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实打实的优惠,能够省更多的钱。

在实际消费决策中,为了更快,我们可能会选择能够发顺丰快递的店铺;为了更好,我们会倾向于有品牌背书的旗舰店;为了更省,618和双11抢券凑满减囤货的习惯已经刻在了消费者的DNA里。

一旦哪个平台或者商家较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用户自然会买的更多。

四、商家

虽然不少公司会从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角度谈,服务好用户和创造社会价值是头等大事,但是在商业环境中,对商家和平台来说,盈利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一切策略的北极星方向。(这里说的盈利不包含跑马圈地、疯狂抢占用户、上市套现的盈利方式。)

商家实现盈利增长的目标,可以总结成两多一勤一贵一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多一勤一贵一爽的具体含义:

更多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购买,商家会通过免费+付费推广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流量,再结合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的卖点宣传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促进成交。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产品线,用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更多的用户。

买的更多。买的更多是指用户在一次下单中买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产品。商家有丰富的武器库让用户买的更多,例如第二件半价,满300减50,组合优惠套装等。

买的更勤。勤对应的是购买频次,更勤则是一定时间段让用户产生更多次的重复购买。对于购买快速消耗类产品的用户,商家甚至可以分析每个用户的消耗剩余量,达到某个临界值提醒用户再次购买,并给到一定的限时优惠。对于买耐用品的用户,例如家电,一段时间后可以向用户推荐店铺的其他产品,引导用户购买更多的品类,以提升消费频次。

买的更贵。更贵,是用户在店内的消费升级。例如某用户第一次在店铺买20元一袋的枸杞,体验不错后第二次经客服推荐,开始购买100元一袋的。

买的更爽。很多时候,购物体验决定了用户是否会成交和复购。专业的客服,快速的物流,实打实无套路的优惠,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吸引力的会员体系,有温度的品牌故事等,共同影响了用户到底买的有多爽。

同时,商家也会重点关注成本和利润,在冲刺销售目标的大方向下,付费推广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更高,如何引导用户购买利润更高的产品,产品成本能否进一步控制,人员和固定成本等能否压缩,都是商家不断思考和优化的环节。

五、平台

在诸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买买买的行为,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我们的消费习惯中。

这些年来,各大电商平台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阿里和京东的针锋相对,到拼多多入局后的三足鼎立,再到抖音和快手直播电商来势汹汹后的群雄并起。从最开始的买完即走,到平台越来越注重内容交互,营造“逛”的属性,希望抓住用户更多的时间等等。

“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背后暗藏着什么逻辑?”要回答清楚这些宏大的商业命题并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中绕不过的一个角度——盈利来略窥一二。

1. 平台盈利构成

盈利是电商平台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平台盈利从何而来?我们主要以阿里的淘宝、天猫为例,看看平台的主要盈利构成:

广告营销费用。作为流量的垄断方,平台会给予商家一定的免费流量扶持。但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免费流量对商家来说远远不够。为了拿到更多的流量达成销售目标,商家往往会选择付费来获取更多的即时流量和权重,像淘宝的直通车、万象台、引力魔方等都是付费推广工具,不同推广方式的计费模式和展示推送形式有所差异,但本质都是商家花钱从平台购买流量资源。

交易佣金。商家在平台上销售产品或服务,平台则会从销售额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佣金收入。

销售收入。平台自营店铺(如天猫超市等)的销售收入。

会员费。平台推出的付费会员业务,通过打包一揽子优惠和特权吸引用户为之付费,在增加平台收入的同时提升用户对于平台的忠诚度。

软件服务费。平台基于自身数据积累,开发了各种数据工具,例如生意参谋,帮助商家了解行业趋势、竞争对手策略和自己的交易、用户等数据。一分价钱一分货,很多工具的免费版本只能看到部分基础数据,想要看的更多更全,则需要额外付费购买。

2. 平台的职责

从表面上看,平台营收的大部分来自商家的直接支付,而商家的这部分费用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因此,平台要实现盈利持续快速增长的目标,更好的撮合成交,会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不断把蛋糕做大,撮合成交。用各种激励机制获取新用户以拓展流量基本盘,吸引更多优质品牌入驻来置换和投入更多资源,优化流量分配,提升成交效率,引入更多“逛”属性的内容来增加用户使用时长。

另一方面,平台也负责保证蛋糕的口感和营养。用店铺评分(物流、服务、描述相符)动态考核商家,在竞价广告中重视用户需求匹配度而不只是商家出价高低,强化监管以挤出虚假交易的水分等等。

用户在电商平台浏览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商家借助电商平台把产品或服务卖给用户,而平台则促成双方达成交易。

用户、商家、平台三者相辅相成,你侬我侬;亦相互博弈,短兵相接。

以上,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上面核心内容来自于我的新书《Python电商数据分析实战:从电商实际案例出发洞悉数据分析全流程》的第七章商业方法论篇的部分内容。

没错,这本书我不仅讲了Python数据分析最核心的库Pandas,还深入讲了商业分析方法论,并且用较大的篇幅实现了8个拓展性极强经典分析案例包括理论知识和Pandas代码实现,还有怎么注入业务的视角,更有完整的实战数据源提供)。

附上本书的章节目录,按照从后往前顺序,感兴趣的朋友可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粉丝福利,送1本签名版的新书,本文点赞+留言后,加我微信好友回复“新书抽奖”即可参与抽奖。

扫码加我好友

最后的最后,我跟出版社争取了京东限时5折福利,原价89元,现在44.5元,只剩最后6天,早买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