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骁骑的第491篇文章

近期一些感慨。

1

为什么年会不能停?

元旦跨年档,一部《年会不能停》席卷大江南北,人们纷纷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能让人笑出来的喜剧片了;还有人说,终于有一个没有职场恋情的职场电影了。

电影里有个镜头,胡建林对Penny和Magic说,你们就是我这段时间的朋友了,随后两个人否认,说,我们只是同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事是和家人相比,在我们日常清醒的一天里,陪伴我们时间更长的人。

见识过你被批评,见识过你被工作逼疯,见识过你在工作时摸鱼,见识过一起加班的并肩情谊,见识过你人生重大时刻在职场的涟漪效应,看过你每一步的成长。

都说和同事不要奢求成为朋友,但若真的有幸成为朋友,那绝对是一种特殊的情谊,毕竟职场代表着你大部分时间的一个人格和面具,在这个面具下还能有所共鸣敢于袒露一定心扉的,确实是不俗的交情。

这个电影之所以饱受好评,是因为它的真实,作为深度在互联网、咨询、投行、体制内、央企工作过的我,可以说看的时候心有戚戚,时而大笑,时而汗流浃背,因为被戳中了命门。

感觉电影里提到的公司,很像有互联网基因的实业公司,类似某地产,或者某为那种通讯企业。

而且因为我学的就是人力,虽然没干这一行,但里面对人力的刻画还是挺有趣的,虽然不是重点,但人力在企业里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和同学平时交流,其实我感觉人力在普通打工人眼里的形象不好,每到秋招季各种对HR的吐槽贴也特别多。

是因为HR是很容易让求职者产生“不平等感”的一个角色。

没来公司之前,是HR面试你,这是在挑选;来了之后,是HR给你办必备手续,HR是公司最了解你底细的人。掌握各种小道消息的HR,有时也会显得对不同人的态度不同,显得有些势利。

更何况各类与员工直接利益相关的制度都是HR部门制定的,天然与打工人的利益形成了对立面,HR也成了企业管理层和基层打工者之间的一个夹心糖饼,两头受气。

底层HR心里也苦,加班加点容易出错不说,还不讨好;反过来到一定职级的HR又会具备更大影响力,在企业里地位超然,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在企业里,人事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一般都是一把手亲自抓。

但我觉得这东西不是科班教授能传授的,科班顶多能介绍一些经典理论,和对于人性的基本认知模型,大量经验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得。

也因此造成了HR这个岗位看似门槛低,但实际能做好的人并不多,好的HR也是很贵的,具备很多项目的落地实操经验,在协调和沟通和调配人力资源上面确实有心得。

既然人是活的,那HR工作就得特别灵活,人事调配和相亲一样又不一样,既看硬性条件是否匹配,也看软性的“感觉”是否满足,有时候这个感觉不足为外人道也,标准掌握在真正掌握企业的人手中,所以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HR的权威性。

电影的核心矛盾,其实就是由人力工作引发的。这里面的人力副总遵循老总的意志,调了下属企业一个人来总部工作,并且以为是关系户而大加照顾,没想到弄了一个大乌龙。喜剧就在这样一个错位的矛盾中展开了。

电影揭示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明规则,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被呈现在银幕上还是很有效果的,也让我在想,为什么我都不觉得不合理,电影里的主角都觉得不合理,我是什么时候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的呢。

振臂一呼追求绝对的公平是很容易的,但我们的现实大环境实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电影很爽,也揭示了很多矛盾,但也点到为止,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了同样身为管理者的董事长身上,有一个看似圆满但众人皆知现实里不可能发生的结局。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是更爱前半段职场的众生相,适当的夸张之下,都是现实的利益考量和人性的表演,表达的非常真实。

剧情方面其实经不起细细琢磨与考量,这就是一部拍给打工人出气的爽剧,看完就得了。

但是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映,以及这个片子上映后口碑如此之好,背后反映的问题其实是细思极恐的。

关键词,就是裁员。裁员在五年前是一个普通人在吃瓜中偶尔会吃到的词,经济突飞猛进的年代,其实没有太多人会担心自己被裁员。

但去年以来,身边人被裁掉的实例越来越多,35岁的门槛被发现不是危言耸听,高学历甚至也不是安心的本钱,裁员的阴影确实笼罩在了所有人的头上,这也是产业转型阵痛期必经的阶段,我们虽然从历史上读到过,但真的作为微小的个体去经历这样的阶段,恐怕没有人完全做好准备。

前两天有个新闻,一个澳洲留学回来的小伙子,因为找不到工作去做外卖员,在小区门口和五十来岁的保安起了争执,保安不让他进门,最后掏出刀把小伙子捅死了。

秋招也是,我虽然早已远离了招聘,但找工作一年比一年卷肯定是事实,高学历预期的工作没有得到匹配,所有光环都在消失,几个悖论正在上演,这个电影也体现了。

不是出身名校就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不是一直做正确的事情就会受到公平的对待。

不是所有不公最后都有青天大老爷解决。

外卖员之死,是两个本不该发生碰撞的人发生的摩擦与碰撞,看似是个体矛盾,实际是社会位置安放链条出现了问题,当留学生穿上外卖员的服装,他也变成了外卖员,这又成了表面的底层倾轧。

经济萧瑟的年代,底层倾轧比向上层寻求帮助或报复发生的更多。

底层倾轧最为凶狠,但最终会停下来,陷入迷茫和思索。

电影里有青天大老爷解决问题,现实不一定有。

《年会不能停》,对打工人的持续慰藉和安抚也不能停,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年代必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今天的打工人不具备耐受度这一特性,从电影的评论口碑已经很能看得出来了。

希望这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众人无意中不知道的,一个时代序幕拉开的宣告。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校对/ Marlow | 配图 /Pexels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