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陕西革命者

(部分)......

(1937-1945 )

抗战卢沟桥事变至抗战胜利

刘景范:

1937年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同年5月至1939年11月任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同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当选为边区政府委员。同月至1940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厅长。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务委员。1940年10月至1948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厅长、保健委员会委员(至1945年8月)。

1941年5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1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委员。1941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1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副秘书长(至1946年4月)、边区整编委员会主任。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教育委员会委员。1942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土地政策研究委员会召集人。6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群众工作研究委员会成员。在1943年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重视,是因此受到表扬奖励的22名领导干部之一,毛泽东亲笔为其题词以示褒奖。

1943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精兵简政委员会成员。同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司法委员会委员。1943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各地财经机关统一领导委员会成员。

参与巩固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组织领导工作,特别是边区政府的民政、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组织人民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张秀山:

1937年中共神府特委组织部长、特委书记。

1939年9月中共陕西绥德特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

1942年8月任中央党校教务处主任。

1945年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张邦英:

1937年调任中共陕甘省委组织部长。

1937年5月至1939年11月任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1937年5月至9月、1938年春至1939年11月任中共陕甘宁特委组织部部长。1937年9月至1938年春、1939年11月至1940年9月任陕甘宁特委组织部副部长。

1938年4月至1940年9月任陕甘宁特委党校校长。

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被选举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委、社会部部长、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至1943年6月)、边区党校校长。1940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西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党校校长(至1942年8月)。

1941年12月起任中共西北局教育委员会委员。1942年6月起任西北局党务研究委员会、群众工作研究委员会委员,8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简政分委员会主持人,9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简政编余人员处理安置研究委员会成员。同年12月至1943年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延属军分区政治委员。1943年1月至1944年8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延属地方委员会书记、延安卫戍区政治委员(至1943年9月)。1943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政治委员。7月起任西北局党民系统学委会成员。10月后集中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一部副主任,后任四部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张仲良:

张仲良1937年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夏关中分区改为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员。年底,改任关中分区专员。

1944年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1945年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张策:

1936年后历任中共陕甘省委常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工委委员,关中特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193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蒲城中心县委书记。

后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历任冀南区党委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

曹力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成立陕北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曹力如被任命为专员。两个月后调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组织部任科长, 1938年1月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兼审计处处长。在1939年初召开的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曹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常委,仍任秘书长兼审计处处长。

1941年8月曹力如被任命为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副专员。

1943年1月,曹力如调任新成立的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和延属军分区司令员王震、中共延属地委书记张邦英一起,认真贯彻《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他三次赴榆林做统战工作,与邓宝珊、左协中等人建立了联系,曾到甘肃固原邀请杜斌丞到边区参政,并做高桂滋的思想转化工作。

王子宜:

1937年7月至10月任定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至1939年春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任中共延安县委永宁山支部书记。1940年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秘书处主任。同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委员会委员。

1941年调中共中央党校第七支部学习。后任延安行政学院代院长,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任院长。1943年12月任边区级各机关学校甄别委员会成员。同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副院长。1944年5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

马锡伍:

1937年中共陕甘宁省委常委。

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副专员。

1939年秋,任陇东分区专员。

1943年4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刘约三:

刘约三1937年任三边蒙汉骑兵支队长,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处秘书长。

1941年2月,任边区贸易总局局长。

1945年10月,任热河军分区参谋长。

王四海: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独立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关中总队政治部主任,延安军分区兼戍区政治部副主任。

王世泰:

1937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庆环军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

1938年9月起,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1年任中共西北局常委。

1942年参加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的高干会议,为党的七大肃清左倾路线提供了重要史料。

1943年1月任三边分区地委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三旅政委。

1945年1月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

习仲勋:

习仲勋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时间。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西北局党校校长。他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予以表彰。

1943年2月,他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米脂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治委员。

1945年6月中共七大代表,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贾拓夫:

193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各级党的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1939年回到延安,在张闻天、李维汉领导下,主持西北工作委员会工作。

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部长、调查研究局局长。

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书长、边区参议员等职,为西北地区党的建设、统战工作做出了宝贵贡献。

王兆相:

抗日战争时期,王兆相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6团团长,率部开赴晋西北,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和保卫黄河河防的战斗。后奉调回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

1940年,被派赴山东,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清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工司令员。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阎红彦:

1937年阎红彦任一二九师留守处主任;9月炮兵营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留守延安拱卫中央。

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警三团、警四团、炮兵团合为警备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长,阎红彦任政委兼关中军分区政委,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1940年春,阎红彦奉命到洛川同国民党代表谈判,然后到马列学院和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习。

1942年,阎红彦在中央党校一部军事队十四支部学习,后调三支部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

1945年参加了中共七大。

贺晋年:

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晋年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率部到三边地区剿匪,后到米脂守卫黄河河防。

1939年兼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

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贺吉祥: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延川县保安大队大队长,陕甘宁保安司令部独立3营营长、2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斗争。

高朗亭: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动员部部长、陕北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大队长、一二九师三五八旅副政委、绥德军分区副政委。

谭生彬:

1937年谭生彬先后任延长县抗日救国会主任和市政府书记、延长县民主政府县长。

1940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局长。

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吴岱峰:

吴岱峰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任中共陕北西分区委员会常委、军事部部长,陕甘宁边区陕北西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教导营营长。1938年秋至1939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陇东军分区司令员,中共陇东地委常委。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43年1月至1945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三旅副旅长,三边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三边地委常委。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高维嵩:

1937年春,在抗大第二期学习。

1938年3月任中共陕北东地特委军事部部长。6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独立第四营营长。

1940年8月任保安司令部第二团团长。

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42年1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第八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牛书申:

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五大队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关中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关中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

1937年5月,出席陕甘宁苏区党代会

1939年,出席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次党代会。

桂生芳:

抗日战争桂生芳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卫生处兼野战医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罗成德: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鄜县(今富县)县委书记兼县长,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专员兼定边城防副司令。

马万里:

1937年起先后任甘肃环县抗日青年救国会主席,陇东分区抗日青年救国会组织部副部长等。

1938年7月调甘肃环县任抗救会军事体育部长、主席、抗救后援会主任,陇东分区抗救会组织部副部长,庆阳市青联主任,分区抗救会秘书,镇原县委委员、秘书。

段思英:

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二营组织干事,冀鲁豫支队二大队三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第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一团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鲁西南军分区定曹地区支队(第三支队)政治委员,

李树荣: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0年起任第二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段志清: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2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等战斗和百团大战。1941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1支队参谋长,第四管理科副科长、科长。1943年起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3大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云彪支队支队长。1942年2月任第42团团长。

马洪山: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军法处看守所所长、直属通信营特派员、直属政治处副主任、保卫部一科副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卫部一科科长,延安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

杨伯伦:

中共关中特委组织部长兼新正县委书记,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长。

朱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奎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今属甘肃正宁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正宁县委书记等职。1945年1月,八路军收编豫西地方武装,组建豫西分区独立七、八旅,朱奎被充实到独七旅十九团任政治处主任。

高文智: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供给部粮秣处科长,军委供给部粮秣处处长,中共中央管理局经济建设处副处长。

郭秉坤:

抗日战争时期, 任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部长。1941 年起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 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政治委员,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九团团长。1945年任旅政治部主任。

黄罗斌: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北神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警备3旅副旅长、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陕甘宁边区警备3旅长。1943至1945年中央党校学习,出席中共“七大”。

陈国栋: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辎重营营长。1939年10月至1940年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特务团副团长。1941年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1942年6月起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安第三团团长、团党委委员。1944年起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安纵队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

赵启民:

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参谋长,协助团长周骏鸣率部随第4支队展开于皖中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和巢湖地区。

1939年6月第4支队扩编为第4、第5两个支队,他调任第5支队参谋长兼第10团政治委员,在半塔集战斗中,面对万余顽军进攻,不畏强敌,指挥第5支队2000余兵力在半塔集坚守阵地7昼夜,为赢得此战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路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

蔡子伟:

任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秘书长、代理部长,1938年,负责创办陕甘宁边区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后任延安大学高中部主任。

龚逢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龚逢春先后任中共西北局组织科长、保卫局侦察科长、中共榆林特委书记、晋察冀边区党委宣传部长。1939年至1942年夏,先后任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武装部长、晋西北抗日武装自卫队总指挥等职。1942年5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后,任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分局党校校长等职,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干部培养以及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倾注了全力,作出了出色贡献。

高锦纯: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参加领导重建胶东特委和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胶东军政委员会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队长,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政治委员。

郭洪涛:

抗战时期郭洪涛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后调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并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高岗:

抗战期间高岗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

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参议长。

1941年初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

1941年5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与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并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后,任西北局书记。

李赤然: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五团政治委员,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警备第五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河防、晋察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1945年4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刘懋功:

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营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团长,历任县军事部长、大队长、营长、团长等职,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康健民:

抗日战争爆发后,康健民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满后先后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指挥部队长期战斗在陕甘宁边区北线,并深入内蒙古地区,发动蒙汉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郭宝珊:

1937年2月,郭宝珊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一边学习,一边剿匪。4月2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一行32人去西安路过劳山(九雁山),遭一股土匪伏击。郭宝珊率保安大队迅速赶到,全歼匪徒。7月,抗大结业后,周恩来与郭宝珊谈话:“甘泉是通往西安和关中的交通要道,中央领导人来往频繁,保安大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郭宝珊带领保安大队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斗争,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肃清了甘泉境内的各股匪徒,保护了地方治安。

1940年,富(县)、甘(泉)两县保安大队合并为富甘独立营,郭宝珊任营长。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后,富甘独立营与延长县五团的两个营合并为陕甘宁边区警备三旅第八团,郭宝珊任副团长、团长。他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带领部队同边区军民一道,投入大生产运动,在甘泉县清泉沟开荒种地、生产练兵、养猪、养牛、种菜、打窑洞、纺线织布、经商开店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做到了自给有余,减轻了人民负担,支援了抗战。

黄静波:

1937年春任延安中央党校总支民运部长;

1937年夏任陕西省绥德县中山镇区委书记;

1938年先后任绥德县委书记、米脂县委书记;

1938年秋任清涧县委书记、县长;

1943年春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

1943年秋到1946年春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兼粮食局局长、党组副书记,边区政府党组成员;

崔田民: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第六八九团政治委员、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温塘战斗和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1939年4月,部队挺进冀鲁豫地区,先后任第三四四旅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任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行署副主任、军区政治委员和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41年4月,日军集中日伪武装万余人,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崔田民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伪军进行斗争,终于避开敌人合击,分路突围,并摧毁日伪军据点多处,巩固和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一年后改任军区政治部主任。他不论担任什么工作,都能严于律己,顾全大局,联系群众,谦以待人。1944年1月,被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王再兴:

1937年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雁北支队营政治教导员、支队政治委员。

1940年起,任绥德保安第四团政治委员,绥中地委书记兼绥蒙军区骑兵旅政治委员。

高克恭:

全面抗战时期,120师358旅副连长、雁北支队连指导员,挺进军工作团教导员、九团总支书记,中央党校校务部政治处主任。

朱子休: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司令员。1941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2年10月,在延安参加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11月 任陕甘宁边区骑兵旅政委。1943年再入中央党校进行整风和审查干部。

吴习智: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驻太原办事处经理科科长,中央军委生产管理委员会办事处主任,后勤第一办事处处长,三边物资局局长兼西北商店总经理。

陈克功: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保安四大队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关中保安纵队副政委,警备第三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带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大练兵活动,发展抗日武装,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做出积极贡献。

刘德才:

抗日战争时期,刘德才历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六团连长、营长,桑干河武工队队长、政治委员,第五军分区县支队支队长。

贾乾瑞:

抗日战争时期,贾乾瑞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锄奸部科员、师直前梯队特派员、三四三旅直特派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特派员、组织股长,冀鲁边区教导六旅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地区大队长,独立团副团长兼无(棣)、阳(信)、沾(化)县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

张驾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营政治教导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第二分校大队总支书记,第二分校供给处政治委员,抗大总校政治干部科副科长,科长,组织科副科长。

张德生:

“西安事变”后,参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的工作,同年12月至1941年6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37年3月至至1938年春兼任西安市委书记。

1941年3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1942年7月兼任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8月兼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

1942年12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12月任关中分区友军工作核心领导成员。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白坚:

1937年10月任中央回蒙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三边特委宣传部部长,同年12月任三边分区宣传部长兼白区工作部部长。1938年11月调任中共晋西北岢岚地委书记。1941年秋任中共晋西区第四地委书记。

1942年8月后任中共晋绥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5年后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马文瑞:

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陕北西部地区党委书记、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陇东军分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员。1942年下半年、1944年上半年,带职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4年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西北局常务委员,西北局党校校长。

安子文:

全国抗战爆发后,离开北平辗转到达太原,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工作。11月到达晋东南,任中共太岳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参与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至8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2月至7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主任。7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太岳特委书记。同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

1939年4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太岳地委书记。

1940年1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太岳区委书记。他参与领导了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10月起,他和薄一波、陈赓等一起直接领导和指挥了沁源围困战。

1943年春奉调离开太岳区赴延安。同年7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副主任,协助张鼎丞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赵伯平:

抗日战争期间,伯平先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执委、常委,并兼任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

汪锋:

193 7年到国民党西北军(第十七路军)从事秘密工作、任中共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军事部部长,中共关中地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副旅长,1942年起历任关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保安处处长,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扶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通信参谋,2营6连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随其所在的英勇善战的部队,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七省。

秦武山: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1941 年至1949 年任陕甘宁边区盐务局副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八路军三五八旅政治部副主任,警三旅五团政治委员。

冯维精: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机要员,军委二局四科机要员,一科股长,一处一科副科长,四系副主任,一处四科科长。

白寿康: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三边军分区保安司令员,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警备第四团副团长、团长。在延安、子长、安塞和甘肃庆阳、镇原、曲子、合水等地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带领指战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大练兵活动,实现了部队生活自给,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巩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聚德

1937年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1940年4月,为了加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情报工作,中共中央社会部派王聚德同志到绥远敌占区,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绥远情报站站长,领导对日伪的情报工作,并与当时的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国际联系,同时参加大青山抗日斗争的领导工作。

1940年7月,王聚德同志任中共晋绥边区社会部长和宣传部长。他派出干部,在大青山各地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潜伏下来,从事地下工作,搜集日伪情报,秘密地组织群众性的抗日活动,有效地支援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1941年3月,中共晋绥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绥察边区委员会,王聚德同志任社会部长兼绥西地委书记。他带领绥察边区党委机关、绥西地委、专署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大青山万家沟一带活动。他们积极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为部队征集给养,建立健全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等,为粉碎日伪对根据地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1年10月27日,王聚德与高凤英带领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员,在万家沟小火烧游击队营地宿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夜里,日寇出动12辆汽车,满载日伪军直奔万家沟,包围了小火烧。第二天凌晨,敌人以猛烈的火力袭击游击队住的窑洞,王聚德与高凤英一起指挥战斗,英勇抵抗。但终因弹尽无援,敌众我寡,王聚德、高凤英等12人壮烈牺牲。王聚德时年30岁。

张达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警备6团政治委员,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绥察区委委员兼八路军绥察军区政委,塞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绥蒙区委员会书记。

白成铭:

1937年4月任陕甘宁青年救国会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专)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主任、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38年任中共伊克昭盟桃力民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8年11月任中共绥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39年随中共绥远省委进驻大青山。先后任中共绥远省绥东工委书记,中共晋绥区委(后改称绥察区委)委员、组织部长兼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2年任八路军第120师晋西北军区骑兵支队第三团政治委员,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之后任中共绥察边区区委代理书记,中共绥西地委书记;塞北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绥蒙区委委员、组织部长。1945年4月作为晋绥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白凌云:

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妇女救国会主任,中共绥远省委妇女部部长。1940年3月任中共晋绥边区妇女部主任,1941年11月任中共西北局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兼陕甘宁边区妇联生产部主任。

赵通儒:

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委员兼蒙民部部长中共绥远省委委员兼伊克昭盟书记。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于占彪:

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兼绥蒙游击司令部副司令、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社会部与共产国际绥蒙联络工作负责人,中共绥远省委委员兼军事部副部长、部长兼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支队司令员,中共晋绥边区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部长兼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军事部部长。中共绥察边区委员兼武装部长兼八路军绥察军区副司令员。

白如冰:

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书记兼绥蒙游击司令部政治处主任,中央书记处、中央社会部与共产国际绥蒙联络工作负责人,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支队政委,中共晋绥边区委员会书记,中共绥察边区委员会书记。

文摘文章来源:百度百科、中共党史资料汇编、八路军军史资料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