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赵国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以勇猛果敢闻名于诸侯。与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郁郁不得志,先后流亡于魏、楚两国,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

李牧(?-公元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后来却落了被迫自杀的下场。后世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可见当时他的作用有多么重要。

这两个功盖千秋,力拔山河的大将,最后竟然弄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成功,他连国王的屁眼都舔过,最终当上了相国。

这个文人名叫郭开,战国时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在历史上的名气比廉颇、李牧要小得多。虽然名气小,但能量却大得很。

撇开人品,单就脑子而言,郭开还是有两下子的。他自小就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比他脑子更好使的是,他不仅长相俊秀,而且善于阿谀奉承。也就是说,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郭开都具备了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

郭开长大后,进宫当了一名小杂役。凭借着一副清秀的外貌,一张巧舌如弹簧的嘴,再加上肚子里读的那些诗书。他很快引起了赵孝成王(赵王迁的爷爷)的好感。虽然一直没有让他担什么重任,但一直留在身边忙前跑后。

后来立赵孝成王立儿子赵偃(赵王迁的父亲)为太子。为了让太子好好读书,赵孝成王便让有些文化的郭开为太子伴读,也就是陪着太子读书。郭开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知道太子意味着什么,那可是未来的一国之君。这要是伺候好了,将来自己便可以轻松地成为荣华富贵之人。于是,他便死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倾尽所能地巴结讨好赵偃。据民间传说,赵偃得了痔疮后,郭开竟然毫不犹豫地用嘴为他舔痔止痒。时间一久,赵偃便离不开郭开,以至于一天见不到他就心烦意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下手,便扳倒了老将廉颇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位,亦称赵悼襄王。

早在赵悼襄王的爷爷赵惠文王在世时,廉颇就已经是朝中战功赫赫的主将,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功劳。虽然廉颇从来不居功自傲,但他性格耿直,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因此赵悼襄王做太子时,就对这个爷爷时代就存在的悍将很不感冒。

郭开是个善于明察秋毫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赵悼襄王与廉颇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但好在廉颇并没有冒犯他,于是他也没有为难廉颇的想法。毕竟廉颇是朝中元老,功劳大,威望高,惹恼了他肯定捞取不着什么好。

赵悼襄王继位前不久,在一次在宴会上,多喝了两杯的郭开当着朝廷众将官的面大放狂言。结果被老将廉颇当众怼了回去,这让郭开感觉非常没面子,从此就对廉颇怀恨在心。

赵悼襄王继位后,让郭开做了相国。有了权力后,郭开便把第一个打击目标定为廉颇。此时,廉颇正率军攻打魏国,已经攻占了魏国黄河以北的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正准备继续向前推进。郭开便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有野心。这事传到了赵悼襄王那里后,他急忙找最信任的郭开来商量。结果可想而知,郭开极力劝说赵悼襄王罢免廉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悼襄王原本就对廉颇没什么好感,如今经郭开一番煽风点火,立刻就决定罢免廉颇的兵权。几天后,赵悼襄王便让大将乐乘率三千军士去前线收回廉颇的兵符,并代替廉颇指挥对魏国的作战。

廉颇想想自己为赵国出生入死四十余年,身经数百次战斗,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如今新王刚刚即位,不但不表扬他在前线冲锋陷阵,攻城夺地的功劳,反而派人来罢免他的兵权,这让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

于是,他拒绝交出兵权,并率领军队来攻打乐乘,吓得乐乘赶紧跑了回来。廉颇知道,自己这一怒已经得罪了赵王,背上了叛国的罪名,再回赵国必死无疑。无奈之下,他只好投奔了正在被他攻打的魏国。魏国虽然接收了他,但始终担心这是赵国的计谋,因此,对廉颇处处提防,更谈不上重用了。只给他安排了个客卿的闲职,什么事都不让他管。

再次出手,彻底将廉颇推向了人生的终点

数年后,赵国的名将庞煖、乐乘、乐间都已去世。秦国认为赵国已无能人,便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很快便占领了赵国的邺城、阏与、安阳等十余处重要城镇,赵国的局势十分危急。赵悼襄王想到了流亡在魏国的廉颇。再加上朝中也有许多大臣建议召回老将军廉颇,让他继续指挥军队抗秦。而相国郭开为报私怨,极力反对重新任用廉颇。他对赵王说,廉颇都快七十的人了,连战马都上不去了,怎么还能带兵打仗呢?。郭开的话音刚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来反对,说是最近有人在魏国见过老将军廉颇,他身强体壮,英武不减当年,要求赵王派人去核实。赵王觉得众人的建议有道理,于是便派最信任的宦官唐玖带着一副名甲和四匹好马,专程前往魏国探望廉颇。

郭开心里很明白,一旦廉颇回来了,肯定要报复他。为了阻止廉颇回国,郭开便暗中让人把宦官唐玖请到了自己家中,送给了他四百两黄金。让他回来向赵王汇报时,一定要说廉颇年老体弱,不可再用。宦官唐玖拿了钱后,满口应允了下来。

几天后,宦官唐玖从魏国回来了,他向赵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近七旬,饭量很大,但肠胃似乎有些不太正常,我在他家里坐了一盏茶的时间,老将军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连连摇头说:“这样的身体怎么能带兵打仗呢?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就这样,廉颇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也被郭开给破坏了。(也有人认为,探望廉颇之事发生在赵王迁即位之初)

后来楚国人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把他接到了楚国。廉颇担任楚将后,依然一心想着回去为赵国效力,因此他在楚并没有建立什么功劳。时间久了,楚人对他也不冷不热。长期的抑郁不乐让廉颇心力憔悴,最终,他怀着满腹悲凉病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赵王迁,这就是一个糊涂虫。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太子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赵幽缪王)。

赵迁从小在宫中长大,骄横任性,品行极坏。早在他被立为太子后,郭开便开始有意接近他,和他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从郭开那里,太子赵迁学到了许多他从前不懂的事情。比如说如何喝酒不醉,怎样赌博不输,如何玩弄女人,如何打击仇人等等。时间久了后,郭开便成了赵迁心目中的偶像,对他信任有加。因此赵王迁即位后,继续任用郭开为相国。

赵王迁五年(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地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乐徐、平阴一带的房屋建筑倒掉了一大半,有些地方的地面甚至出现了一百三十步宽的裂缝(《资治通鉴·卷六》)。此时的赵国正遭受着秦国的频繁袭扰,无暇也无财力去赈救灾区百姓,因而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生活没有着落的农民发生暴动的事时有发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年,也就是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又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大饥荒,许多百姓饿死或逃亡。当时民间有谣言说:“赵国人号哭,秦国人欢笑,如果不信,看看田里只长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在地震与饥荒的双重夹击下,赵国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赵国的灾难让一直想着吞并它的秦国看到了希望。公元前229年, 秦王嬴政决定乘机灭了赵国。于是便派大将王翦率几十万秦军进攻赵国。很快,秦军就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附近。赵王迁赶紧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力抵抗入侵的秦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人可挡千军的李牧。

李牧并非凡人,与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当年廉颇还在赵国时,他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

李牧可算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才,他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钦佩不已,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智。早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便在西北部防守匈奴的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善于打巧仗、打怪仗,经常能以少胜多。例如赵悼襄王即位后,李牧奉命驻守雁门郡,发现赵国与匈奴硬碰硬根本占不了便宜。于是他就发布了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规定:如果匈奴入侵,所有的人都必须快速退到营垒内防守,如果有谁违反命令跑出去捕捉敌人,一律斩首。因此,每次匈奴人打过来后,赵国的兵将都会飞快地躲进修筑好的营垒内,任他匈奴人怎样引诱、谩骂,赵军就是不出来与之交战。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在这几年里,虽然匈奴人来了好多次,但赵国的人马物资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不过李牧这种守而不击的战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匈奴人还是赵国的兵将,都一致认为李牧胆小怕事。

到了赵悼襄王即位后,李牧依然用的是这种战术。很快,就有人将状告到了赵悼襄王那里。一直主张进攻的赵悼襄王非常生气,三番五次地下令,要李牧大胆、主动地向匈奴人进攻,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气得赵悼襄王实在是没法子,把李牧晾到了一边,派别人接替了他的位置。

新来的将领完全按照赵悼襄王的意思办事,不仅匈奴人来了会积极迎战,甚至在匈奴人不来时,还会主动去讨伐。但一年多下来,却是败多胜少,损兵折将,丢失大片土地。赵悼襄王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只好低头请李牧再次出任雁门郡。李牧借口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赵悼襄王只好亲自登门认错,让他领兵。面对态度诚恳的赵悼襄王,李牧提了一个要求, “大王一定要用我,就必须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不然我就不去。”最终,赵悼襄王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回到雁门郡后,还按照原来那一套。匈奴人一来就让所有的兵将深藏不出。这种战法让匈奴人好几年都一无所获,慢慢地,匈奴人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当然,李牧并不是一味的躲。在躲的同时,也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他每天都要组织这些兵力进行作战训练。李牧觉得这支军队训练得差不多了。于是便在同匈奴人小规模交战时,时不时地派些人假装战败,让匈奴人俘虏走。这些人被俘虏后,又告诉匈奴赵国军队如何混乱,将领如何胆小等所谓的内幕。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后,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赵国。李牧假装几次战败后,匈奴人信心大振,便派大军深入赵地。李牧得知消息后,立即布下奇兵,最终将匈奴人马紧紧包围了起来,杀死了十多万人马。这一战让匈奴人元气大伤,此后十多年都不敢来袭扰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对李牧刮目相看,不仅让他掌管了赵国北部的边疆重兵,而且拥有雁门关与代郡的赋税和财政收入的支配大权。使李牧成了权大财粗,名符其实的的封疆大吏。

收钱卖国的郭开。

不过权力再大,李牧也是赵国的将。在邯郸城中,还有许多王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地位和他一样高贵。但这些人和李牧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善于拉帮结派,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有事可以互相帮忙。而这恰恰是李牧不会的。虽然手里有权有财,但他从来没拿过一分钱去京城拉关系;三天两头杀牛宰羊,也只是为了犒劳手下的三军将士,而京城的那些达官显贵连他一斤牛肉也没见过。这就导致了他在赵王身边没靠得住,说得上话的朋友。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趁赵国天灾人祸之际,率大兵压境。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率兵抵抗秦军。李牧的名将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面对同样号称战国名将的王翦和士气如虹、数量众多的秦军。他沉着应战,避实击虚。几次交锋后竟然将秦军打得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王赢政(后来的秦始皇)得知前方战局不利,便召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一致认为,要想灭掉赵国,首先得除掉李牧,而除掉李牧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离间计。赵王最宠信的是相国郭开,郭开最大的弱点就是贪财,只要用重金贿赂郭开,赵国就一定会罢免李牧。秦王赢政采纳了群臣的意见,派大夫王敖带一万两黄金秘密来到了赵国,收买了郭开。并郑重许诺,赵国亡国后,秦国会重用郭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开是个唯利是图的人,考虑到秦灭赵是大势所趋,于是他便顺应了历史潮流。死心塌地的开始了出卖赵国的勾当。

在郭开的授意之下,很快,关于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的流言蜚语便在赵国都城邯郸的大街小巷流传开了。昏庸的赵王迁听到谣言后,立即找最信任的相国郭开来商量。

郭开早就准备妥当,见面后,便神秘地将一份伪造的李牧写给秦王的书信交给赵王。在这封信中李牧明确的表示愿意与秦军里应外合,灭掉赵国。赵王迁原本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君,看了伪造的书信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罢免了李牧的兵权,派王室赵葱和齐国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资治通鉴·卷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李牧被逼自杀,司马尚则被贬为庶民。赵国再也无将带兵,秦将王翦乘势率军猛攻,大败赵军。接替李牧的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公元前228年,秦军终于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赵王迁的兄弟)逃到了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军又打到了代地,俘虏公子嘉,赵国至此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将李牧死因之争。

关于李牧的死,《史记》《战国策》的记载有较大出入。

在《史记》中,郭开收了秦国人的钱,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而后又派人杀死了李牧。而在《战国策》第七卷·秦策《文信侯出走》中却是另一种说法。赵王迁派韩仓接替李牧的军事指挥权,并指示韩仓故意找茬数落李牧,李牧难受其辱,拔剑自尽。

虽然《战国策》的成书年代要早于《史记》,但史学界认为,李牧之死可信度较大的还是《史记》的说法。

昏君与奸臣的结局。

赵王迁被俘虏后,秦王赢政下令将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至于什么时候死的,也无人知晓。

郭开因为灭赵有功,秦王赢政给他封了一个没实权的上卿之职。因为郭开在赵国为官二十余年,历任两朝相国,在位其间利用职权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在赵国被灭前,他将这些财宝深埋在了相国府的地下。待局势稳定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上百名家丁。来到邯郸旧宅将这些财宝挖出,装了满满四车后运往咸阳。他打算把这些财宝献一部分给秦王,再用一部分贿赂秦朝的高官,剩下的用来建造豪宅及日常消费。但不幸的是,走到半路遇上了一伙凶恶的强盗。这些强盗不仅抢走了全部财宝,而且将郭开与百余名家丁全部杀了。一辈子都在坑别人的郭开,最终自己也没落到一个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