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起义之后,就变得十分固执,不过,抗美援朝之前,他说了一句话,倒是逗笑了周总理。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对长春、永吉两地的国民党部队发起了进攻,形势危急。卫立煌接连发了几个电报,请求郑洞国立即率领60军团返回长春,死守这个孤城。

郑洞国明知自己必死无疑,但最后他还是答应了,继续留在长春,担任新组建的第一兵团司令员兼吉林省主席。

郑建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我爷爷飞往长春之前,朋友都来探望过他。”廖耀湘也曾私下埋怨过:“桂公真是个好人,你不应该到长春去。卫帅这么做,岂不是让你去送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能苦笑着接受了这个结果。

郑建邦则说:「爷爷很少提起长春被围的事,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他曾经说过,每当看到天空中的太阳,就会感到无光。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长春在那个时候,不但是一片死亡之地,而且还断了他们的粮食供应。当他到达长春时,这个城市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唯一能和外面联络的地方就是大房山机场。但很快,这座机场就被占领了,一场可怕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依然在不停地下达命令,他亲自给郑洞国写了两封书信,让他尽快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郑洞国是被蒋老爷子害惨的,现在士兵们又是被蒋老爷子饿的走不动路。郑洞国的辛酸,即便是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

18日早晨,沈阳方面派出轰炸机支援,并报告有大量军队正在向城市外移动,要求马上进行炮击。郑洞国知道60军要投降了,他挥了挥手:“算了,他们曾经是我们的战友,再说了,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灾难,别再打了。”

不久,整个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都已缴械投降,只剩下司令部直属的郑洞国还在坚持。

郑洞国此时已是万念俱灰,其间他接到杜聿明的急电,说蒋介石要用直升机来接他,郑洞国回信说:事已至此,况亦不忍弃部下而去,只好以身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郑洞国从枕头下拿出一把手枪,准备自尽。却没想到最后一刻,枪却被手下械了下去,接着又被人强行带走,“被起义”。

郑建邦说:“辽沈战役之前,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就是为了让郑洞国起义。朱德表示,郑洞国在政治上是一个不错的人。周恩来又说,我也知道,他是一个更正直、更诚实的人。毛泽东最终还是拿定主意,要把他劝回来。

郑洞国的固执,虽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但好在效果还不错。

蒋介石接到长春已解放的消息后,立即电召卫立煌、杜聿明到北平,商讨今后国民党部队的作战方向。

没过多久,蒋介石下令各大报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郑洞国和三百多名军官和军官都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的妻子和孩子看了报纸后伤心欲绝,郑洞国之子郑安腾更是跟随杜聿明乘飞机去沈阳给他的爸爸送葬,对着郑洞国的画像痛哭。

沈阳解放以后,郑安腾被送往我军司令部,郑安腾把他为父亲送葬的事讲给大伙听,人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解放军同志给郑安腾看了我们的报纸,萧劲光和萧华在郑洞国投降后热烈欢迎他。

还把郑洞国近期在哈尔滨的一些图片拿给郑安腾,郑安腾立刻就转悲为喜,一副很高兴的样子。

郑洞国在哈尔滨过着几年来最清闲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对他非常信任,他可以随意出入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望着解放区各处喜气洋洋的游行队伍,郑洞国心中越发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每天都能收到一份日报,三大战役,国民党大败而归。郑洞国从一开始的烦躁,到最后,他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他也在认真地思索。

他可以信任中国共产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变劣势为优势;但是,他始终搞不清楚共产党如何治理解放区,将来能不能治理几亿人口的贫穷国家。

郑洞国开始翻毛主席的作品,一开始他还真看不懂,但当他看到这些笔记和名字时,发现了一些很眼熟的东西,于是好奇地继续往下看。

他也很关心解放区的报纸,知道共产党是真的在发展生产,是真的在帮助老百姓,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有尊严。

他们跟着蒋介石征战了20多年,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不老实了?郑洞国见多了蒋管区人民的疾苦,也渐渐对同僚结伙、行贿受贿等现象麻木,蒋介石究竟把他们搞到哪去了?如果真是为了救国,干了20多年,人民却没有感觉,反而支持共产党,支持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为寻找这一问题,下了很大功夫研读《毛泽东选集》,随后又看了斯大林的《列宁文选》、《列宁主义基础》等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们的军队要对付美国,郑洞国因为跟史迪威有过不少的接触,所以特意让他介绍了美国军队的特征。

郑洞国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北京,当他看见新中国的新气象时,他深深地感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他为自己能够成为中国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周总理很快邀请了学生郑洞国,这次访问不只是为了追忆过去的时光,而是由于两个月前,美国袭击了朝鲜。

如今,美国兵锋直指鸭绿江,毛主席收到了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的紧急求援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中国高层领导阶层中,存在着巨大的分裂。

反对派部队的理由是,新中国的经济尚未恢复,还有一百多万国民党部队留在某些偏远的海岛上。

他们一再强调,我们的敌人是美国,它的经济和工业力量都远远超过我们,如果打起来,必然会失败,所以,新中国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

主张派兵的人主张,如果让美国取得鸭绿江以北地区的控制权,对于新生的中国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唇齿相依,这次入侵不仅仅是朝鲜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的利益。

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周恩来急需郑洞国的观点做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以便使新中国能够作出更为清晰的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很清楚,这个学生曾经在中美联军对日作战中,参与了对日作战,那是一个完全由国民党指挥的抗战前线。这就造成了中央政府对于美国军队的优势和劣势所知甚少,也很难搜集到有关美国军队的具体情况。

郑洞国虽然不是国民党中与美国作战最频繁的将军,却也是少数几个留守大陆、参加这次战争的将军。

他参与了缅北反攻,获得了美国方面的情报,这对于中国决定要不要帮助朝鲜,有着很大的帮助。

郑洞国被周恩来这么一问,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低头想了想,断然道:“打得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向周恩来介绍了他对美军在战地的观感。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的空中支援,在缅北和滇西的战争中,他们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很多日本要塞,都被他们的航空部队给摧毁了。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也大量引进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方式,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火力配备。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缺点。”

郑洞国在介绍了美国军队的优点后,也将美军的弱点说了出来。

美国人常年在异国他乡战斗,他们没有斗志,更多的是以自保为先。

一旦遭到毁灭性的攻击,他们就会迅速撤退,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一场硬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为便于周恩来了解,还描述了一幕情景:

当美国人和国民军队一起移动时,他们将很难习惯高强度的长途行军。

如果是在更远的地方,那么美国士兵就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武器,以减轻自身的重量。

当敌人突然袭击时,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既浪费了物资,又容易暴露部队的位置。

因此,中美部队抵达时,中国人却是全副武装,武器没有一件是落伍的。一些美国军人,更是直接扔掉了身上的衣服,只穿着一条短裤。

周恩来听到郑洞国的叙述,觉得自己就像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荒诞的一幕,忍不住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周恩来又把郑洞国叫来,关心地询问他的近况。

被问及今后的计划,郑洞国只是回答说,他只要当一个农民就可以了。周恩来看出他心里仍不踏实,便竭力劝慰他,要他报效祖国。

郑洞国被周总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深深打动,并说自己一定听从总理的指挥。

1952年6月,郑洞国在上海安顿好了家庭,就举家迁往北京。可是,事实却与郑洞国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郑洞国告诉他的太太陈碧莲,他想一家人去北京,但陈碧莲坚决反对。他给出的解释是,他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严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也不强求,于是自己一个人前往北京。不久之后,郑洞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成为了水利部的顾问,参加了水利部的工作。薪金是行政9级,月薪245元。

于是,北京和上海,就成了一家人的两个地方。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郑洞国与陈碧莲见面的机会已经寥寥无几,来往也越来越少。

1953年,陈碧莲不顾父母兄弟的劝阻,坚持写信去为国奔走的郑洞国。陈碧莲的话,充满了礼貌,也充满了疏离。除此之外,陈碧莲还拿出了一份《离婚协议书》,上面已经签字。

接过这封信,郑洞国如同见到了自己的老婆一般,满怀期盼地打开了那封信。不过,当看到那一行又一行的字迹时,郑洞国的情绪却是越来越低落。他实在想不明白,他们两个明明很恩爱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翻开到最后一页时,郑洞国整个人都傻了,这竟然是一张《离婚协议书》,而且言辞之间,都透着一股无可救药的味道。

这一夜,郑洞国就像是变了个人一般,不吃不喝,不睡,独自一人躺在被窝里,只觉得自己孤零零的,无依无靠,只觉得天都凉了。

过了好几天,郑洞国终于在一份离婚协议上签了字,上面还写着陈碧莲的最后一句话:

“从今往后,我们各走各的路。”

后来,郑洞国出任水利部参事,并经毛主席个人建议,进入国防委员会,从事国家机密事务。

一日,他接到了一封金色的请柬,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名字,他正在中南海的家里等着自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非常兴奋,倍感荣幸,他如约来到中南海。

贺龙和第二大元帅叶剑英等人也在其中。

郑洞国万万没有想到,毛主席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心中更是感动。

主席向郑洞国问道:“你吸烟吗?”

“抽。”吐出两个字。说完,郑洞国随手的掏出一根香烟,不料主席立即起身,擦着火柴给郑洞国点燃,郑洞国大吃一惊,没想到主席居然如此的平易近人,如此的客气,实在让人佩服。

他想起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他们一支香烟,而且有些国民党军官和军官总是很嚣张,心中暗叹:原来共产党真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朴实的人民公仆!

主席继续问道:「你才五十一岁,还年轻,能为我们的祖国做出的贡献太多了。

郑洞国再次震惊,主席还记得他的年纪,这让他更加下定决心要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怎么回事,郑洞国忽然脱口而出:“主席,我有个问题,您怎么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这样的了解?”

毛泽东一愣,盯着郑洞国,仿佛要从他的表情中分辨出这个问题是真是假,弄得他有点尴尬。

或许,这只是郑洞国随口一问,或许是下意识地流露出来的,但这个问题却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真。正是因为它的纯真,他才会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这个问题很不恰当。”

听到这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毛主席先是一怔,旋即哈哈大笑,一本正经地说道,

“那时候,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真正的革命者,谁知道,在煤矿里,工人们竟然一点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我想了好久,发现问题出在我的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地改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还是很浅薄,同工人的关系,还是脱不开学生腔。”

顿了顿,他强调道:“没有人是天生的圣贤,我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人民中学习,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吃完饭,从丰泽园出来,不由得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终于知道,中国共产党里这么多英雄豪杰,他们怎么会对毛主席如此尊敬”

根据郑洞国事后的回忆,正是从那时起,他的人生观才真正发生了变化,他踏上了一条为国为民、为国而奋斗的光辉道路。

1991年1月,郑洞国因病在北京逝世,2月26日,两岸几乎同一时间举行追悼会,以纪念这位抗战时期的爱国志士。

20年后,一提起郑洞国,子孙仍会想到那位慈爱的父亲。在后人的心目中,郑洞国被称为“儒将”,也被称为“铁骨铮铮”的英雄。

打仗的时候,他仁慈地对待人民,即使是在围城的时候,也不会用毒气弹。他还曾经在缅北的战场上宣誓,要把为国捐躯的兄弟们的遗体带回国;作为一名国民党高官,郑洞国能在战后与“敌军”握手言和,显示出了一位大将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建邦,郑洞国的长孙,于2002年赴上海探望陈碧莲。一见面,86岁高龄的陈碧莲就握住了郑建邦的手,激动地说道:

“我一生中最怀念的日子,就是和你爷爷结婚二十年;我这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和他离婚了。”

郑洞国的长孙郑建邦回忆郑洞国退休后的生活

他从不感到孤独,在50、60年代,他常与友人玩桥牌。他交游甚广,像张素我,张治中上将之女,其夫婿周嘉彬,经常到我家作客,几乎每周都到我家去。

我记得以前周嘉彬来的时候,都是骑着摩托车过来的,那时候北京的摩托车并不多,听到巷子里传来“突突突”的声音,我就知道他们来了。

杜聿明也常到这儿来玩牌。杜聿明夫妇玩牌还喜欢不认账。爷爷说:“人家是自己的老上司,又是旧识,不便改正。”可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却在一旁说:“爸爸,不要作弊。”

他爱种花,我们家在60年代的花园村,离西郊很近,紧靠华侨楼。我家的蟹爪莲长势很好,左邻右舍的人都向爷爷请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把文竹修剪得很好。来花园村以前,我家就在东四礼士胡同里,爷爷为小姑买了四只鸡,鸡不好养,就养了四只,一雄三雌。那只公鸡个头很大,小姨一出现,它就跟在后面撕咬。

爷爷酷爱书画,平生收藏甚多,有价值的都捐献给了祖国。他自己也买过一幅,当时一幅齐白石只值三四十元,凭他当时的薪水,还是可以负担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