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劝学、向学的风气十足。“学“是一个很能谈得开的话题,今天我们的内容就和古代的学霸有关。

结合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考试制度,今天我们就把寻找学霸的范围定在科举考试中。科举制作为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冲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对于统治阶层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数文人为了科举尽折腰,不论朝代更迭,科举制一代一代在中国传承,然而,科举制只是一次资格的获取,在古代,有许多科举成绩遥遥在前,却事业不达的高分得主给后人留下了“低能”的印象。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高能”学霸,说说那些科举成绩遥遥领先又事业有成的前辈们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来说说隋唐时期,尽管存在争论,但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隋唐时科举制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选拔制度。考明经(时务策和经义)、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两科是唐代科举中的主要科目。这两种里,又以进士为难,明经为易。

李程,字表成,陇西人。他是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丙子科状元,在贞元二十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敬宗即位后,担任吏部侍郎的他以本官同平章事,一生两度为相。李程为官持正积极建言,任蓝田尉时,迅速处理十年积案,政绩为易一时之最。入朝为官后,对几位皇帝谏言,总能劝说皇帝。而作为文政往往一体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文学作品也是事业的一部分。李程著有表状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下,科举制得到了大力发展。众所周知,宋代的“三冗”其中的冗官就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人数十二万不止。状元人数达到118人,为人称道的故事着实不少。

有“着双状元“之称的宋庠、宋祁两兄弟的经历更是精彩。宋氏两兄弟在其父宋玘的影响下通经晓义,颇有文采。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大小宋 二人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原本定宋祁第一,宋庠第三,但是当时掌权的章献太后认为弟先兄不妥,遂把宋庠列为第一,宋祁改为第十名,也因此而来“双状元的说法。宋庠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中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庠仕途较为顺畅,一生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先后被封lv国公、郑国公,以司空身份致仕。病故于家中,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英宗在碑首亲题“忠规德范之碑”。在文学方面,他曾校定《国语》、撰《国语补音》三卷、另有《别集》四十卷等等。书法上,有传世作品《致宫使少卿尺牍》。

宋祁初任推官,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再任太常博士,后累官升任尚书工部员外郎,参与修撰《起居注》。历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悎等职。《新唐书》完成后,他进官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在西北战事紧迫的背景下,他不惧压力,上疏直陈“三冗三费”,针对边防,他多次上书,著有《御戎论》七篇他参与编撰了《新唐书》的大部分,前后时间长达十余年。他也是一名优秀词人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春景》一词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尤为流传,又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在文学史上,“二宋”可以说是文名传天下的文学大家。

科举制在明朝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十分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五月的《开科举诏》中:“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于官。“明代的科举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对应的第一名称呼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在乡试之前,要取得考试资格也不简单,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人,乡试为第一名。等到了正统十年,他参加会试和殿试,都得了第一名。他历经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任修撰、侍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等职,他一生忠直,敢于谏言,刚正不阿。刘吉曾说:“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时人多言“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商辂也有许多著作,包括《商毅公文集》、《蔗山笔尘》等。

接下来,再说一下大名鼎鼎的王守仁。王守仁虽然不是状元,但是二甲进士第七名的科举成绩足以算得上是学霸。王守仁精通儒、道、佛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历任刑部主事、龙场驿丞、右佥都御史、两广总督等职。他征讨江西匪患,平定声势浩大的宁藩之乱,被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他擅长草书,又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我国书法理论。他有《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以及《古文观止》中收录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等名篇。他最大的贡献与成就便是心学了。他丰富完善了陆九渊以来的心学,提倡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心学也被称为“王学”、“阳明学”,成为了明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也对中华文化圈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1848-1934)曾说,一生低首拜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王阳明立像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他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张太岳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为首辅。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与内廷合作,司礼监冯保与之密切联系,内外配合,充分获得了权力,“实相也”曾自喻为丞相。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在一定程度上整肃了政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夺),张居正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后被抄家,直到天启二年才恢复名誉。在文学作品上,他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也为人所称道。

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读书到背书,渐渐不再学,只是为了科举而八股,本文不谈科举制的对与错,不论八股文的利与弊。只是“学习”不应该只是学书本中的内容,历史上这么多高能的学霸不也证明了学习是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或许只有走出京城,身处龙场的王阳明才有机会用儒家所学去探寻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