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国君之死,总会引起不少动荡,卫与曹即是如此,但两国动荡轻微,转眼即过。宋国就不同了,子瑕一死,国家迅即陷入内乱的泥淖,而左师鱼石(公子目夷之曾孙)成为这段情节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此时,宋国重要辅政大臣如下:

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华督之玄孙)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

又是一份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单。

这份名单还可以细分一下:华元和华喜都是宋戴公子白之后,故称“戴族”;公孙师为宋庄公子冯之孙,属“庄族”;其余六人,鱼石、荡泽、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皆是宋桓公子御说之后,是为“桓族”。仅从人数就可看出,桓族势力庞大。

宋国公族与公族之间,以及公族与公室之间的冲突和倾轧,虽不及晋国、鲁国激烈,情节却颇为相似。是年八月,宋共公子瑕刚刚入土,骨肉未寒,桓族的司马荡泽已经挺身而出,杀掉等着即位的太子子肥。荡泽这么作,很可能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受了桓族的指派,目的是恐吓与削弱公室力量,将公室置于桓族控制之下。公族坐大,势力笼罩公室,已成此一时代的一大特色,更是封建制度的宿命。只是众怒难犯,荡泽如此明目张胆,立即将整个桓族置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举国惶惶,国人都等着看右师华元如何反应,华元却选择了逃亡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元如此解释自己逃亡的理由:公室卑弱,我身为右师而不能拨正,罪过大矣。

这不是华元的真实想法。作为三朝元老,华元在政治漩涡中颠荡已久,深谙政治斗争的利害,他若留在国内,即便不会遭到桓族的攻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扭转局势,若是再被桓族盯起来,形势就会更加糟糕。逃亡到晋国就不同了,因为晋国是盟主,盟主有权利和义务插手诸侯内政,更何况华元与晋执政栾书的交情,宋国无人不知,因此,华元一旦入晋,晋国大军的到来将是迟早之事。

华元奔晋,不是逃亡,他是以退为进,以逃为攻。

这些关节,左师鱼石早已想到,所以华元“逃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立即决定阻止华元奔晋。少宰鱼府十分不解:华元如果回来,必定讨伐荡泽,桓族受其连累,岂不是要被灭了?鱼石说:华元若回来,就算让他讨伐桓族,他也未必有那个胆量;但是华元多有大功,深得人心,他如果不回来,国人若群起而攻桓族,桓族恐怕就真的没了;此外,华元与我桓族的向戌交好,就算华元要讨伐桓族,有向戌在,桓族也不至于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传·成公十五年》书影

鱼石和华元都明白,在三族鼎立的局势下,政治博弈的理想结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平衡,各自有所妥协的微妙平衡。

当鱼石追上华元的时候,后者刚刚抵达黄河之畔。华元如果真的是要逃亡,快马加鞭,轻车急进,鱼石如何能赶上?他不急,似乎有意等桓族来追。面对鱼石的劝阻,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华元提出了一个条件:讨伐荡泽。华元就事论事,只讨荡泽,不及桓族其余。

鱼石答应了。为了保全桓族,只能牺牲荡泽。

华元返国,立即派华喜、公孙师率国人围攻荡氏,诛杀荡泽,而后立宋共公子瑕的小儿子子成为君,是为宋平公。

这一番博弈,以华元和公司的全面胜利告终。如此窝囊的局面,鱼石自然不甘心,他也想出了一个办法。

鱼石照搬华元的策略,以退为进,率领桓族的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一干人等,离开宋都,住到了距商丘不远的睢水边上。鱼石这是在向华元示威:重要官员,我都带走了,看你怎么办。当然,鱼石此举另有一番深意,他要向国人制造一种假象,即桓族被戴族与庄族逼走了。鱼石想以此换取国人对桓族的同情,将人心扭转到桓族一方。

在鱼石的设想中,华元畏于桓族的势力,一定会把他请回去的,就像他把华元请回去一样。而他也将像华元一样,提出返回的条件,比如盟誓立约,逼使华元保证不再侵犯桓族利益等等,而后,即可徐徐图之,找机会彻底压制住戴族与庄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上去,鱼石的设计并无太大问题,当他们搬到睢水边上翘首望宋都时,华元果然派人来请他们回去了。但鱼石觉得,马上回去,设想中的效果会打折扣,况且华元本人没来,表明华元还不够着急。他要等华元亲自来请,那时再提任何条件,都顺理成章。

鱼石显然低估了华元。

十月,华元亲自来了,鱼石摆着谱说,不想回去。他想再要挟华元一下,哪知华元扭头走了。鱼府一下急了:现在不回,恐怕就再也回不去了;你们没注意到么,华元眼神飘忽,语速又快,显然不是真心来请;我们应该赶紧追上他,或许还有回宋都的希望;他要是不肯接纳,我们只能离开宋国了。

鱼石登高远望,只见华元驱车如飞,直奔宋都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丘城外的燧皇陵。张光直先生率领的考古队在这一带发现了春秋时代宋国都城遗址。

他果然不是真心来请。

五人急忙驱车急追华元,但为时已晚。

睢水堤防已经掘开,宋都城门紧闭。城墙上,兵戈林立,华元矗立其间,冷冷俯视。

大势已去,鱼石等人只能掉转车头,一路向南,奔楚而去。

伏笔就此埋下。

华元成功逼走鱼石等人之后,重整国政,以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老佐和乐裔都属戴族,向戌为桓族。如此人事安排,既增强了戴族的势力,又安抚了桓族的人心,足见华元出色的政治头脑。

一切重新走上正轨之后,十一月,华元赶赴吴、楚交界处的钟离,参加晋国召集的钟离之会。与会诸人,除华元外,还有晋人士燮、鲁人叔孙侨如(三桓之一,叔氏宗主)、齐人高无咎、卫人孙林父、郑人姬鰌、邾人某(姓名无载),以及,吴国的,代表。这是远在江南的吴国第一次与中原诸侯发生实际的接触。

晋国,以及一堆晋国的盟友,跋涉山河跑到吴、楚交界的钟离,与楚国的死敌吴国聚集在一起开会,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