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花费百万出国留学,32岁送外卖6天就不幸殒命,这当中一定有着对其他人莫大的警示。
那个持刀的小区保安?从直接原因上看好像是他动的手。但仔细一想,他只是一个看门的,哪来那么大的火气对一个手无寸铁素不相识的外卖员下此狠手?而且很明显,他当保安的时间肯定要长于海归送外卖的时间,因为后者只送了6天。多年的保安生涯被自己亲手断送,想必也不是他自己愿意的。
是小区的出入制度与美团送外卖的时限要求之间的冲突吗?双方的制度规定是早已制定好的,并不针对某个人。而且一个人做事遇到互相冲突的要求,想的一定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梗着脖子硬往里冲。用自己的饭碗挑战别人的饭碗。不幸的是,这次不光饭碗没了,连命都没了。
我们再回到外卖员李越凯身上。人生之前太多的经历,没有一条指引他在2023年12月5日晚上10点左右,来到青岛李沧区一里城小区的门口。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差池,让他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呢?
李越凯32岁,是吉林省延吉市人,高中毕业就被父母借债百万送到澳洲留学。按正常年龄计算,14年前18岁,2010年左右年出国。那时候留学生不多,即使五六年前回国,2018年的工作应该也不难找。但是没有看到报道里有他在大公司工作经历的描述。
在这一段经历里,我们不能忽视三个要素。
一是留学生可以打工,时薪将近一百元还不低,按照每周可以工作20小时计算,每月可以有七八千的收入,一年可以覆盖掉不少的留学负债。
二是毕业后工签,澳大利亚规定本科全日制学习以后,最长可以有4年的工作签证,如果能在那里工作,几年之内还清负债应该也不是难事。
第三就是移民,澳洲的移民政策还是很宽松的,而且当地的薪水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去澳洲留学的人都是想移民的,但是他没有留下。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看到,他的家庭送他去澳洲读书,在经济回报上考虑的很少。据说在临死之前留学的负债还没有还完。
即使没有打算留在澳洲,以他就读的心理学专业来看,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是太难。
就像懂心理的人力孟总在生涯规划通识课里讲过的,心理学的几个就业方向里面,或许高校教师、用户体验、数据分析和考公的心理学方向不太适合他,但至少还有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可以尝试。
只是从报道中看他的经历,钟情于木工、做过手工家具网上销售,卖过自制的音乐盒,一时成为爆款;还自学过编程APP销售自制的家具,只是由于李越凯为人内向,也不爱说话,家具也没卖出去。最后来到青岛想帮亲戚做些旅游生意,却没想到人生之路戛然而止。
说到这里,从我们生涯规划的视角来看,已经发现了几个致命的问题。
一是个人职业性格与所学专业、从事的工作严重背离。从霍兰德的职业性格理论来看,李越凯应该从事典型的现实型和艺术型工作,例如手工家具、工艺品等等,而非社会型。也就是说,他的内向性格不适合他所学心理学专业的工作方向,因为那些工作很多都是与人打交道,是一种社会型的工作。但很不幸,他最后的一份外卖工作恰恰是需要频繁和人打交道。
二是他没有沿着自己的职业志趣和爱好坚定的走下去。或许是没人指点,或许是缺乏深入思考,他曾经利用自己擅长的手工爱好做出来爆款音乐盒,但并没有持续深钻下去。实际上,如果不断地在这方面精进,面对各地旅游市场雷同的文旅产品,他是有可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三是整个家庭没有系统性的规划思路。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就读的专业有没有考虑和未来就业的方向衔接?不管国外还是国内工作,如果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如何调整?从现有的报道来看,所有的发展道路都是割裂的,每个阶段都遇到了问题,走了弯路。
以前的问题没有解决,掉进了负债留学的坑里。
当下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怎么利用专业或是兴趣特长,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
一个内秀、自尊的人,就这样遗憾的离开了。
还没有回报父母,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
就眼睁睁的看着那把,几分钟之前还不知道隐藏在哪里的尖刀,明晃晃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胸前。。。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又当如何?
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感悟,不走弯路,不立危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