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回到老家。一天,我去上街,遇到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迎面走来。走近一看,认识,是本村的一位老乡,名叫李志发,在渭南市临渭区崇宁中学食堂做饭。打过招呼以后,我问:“车上带的什么?”他答:“馍头,学生扔下的,我捡的。”他见我满脸疑惑,又补充道:“现在这娃,把福享腻歪了,白生生的馍,说扔就扔,造孽啊!”我很诧异,低声道:“这么多啊?”他无奈地点点头,用手指了指两个鼓囊囊的蛇皮袋,“:我两天就能拣一袋!”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很难过,儿时背馍上学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六三年,我从初小考入高小。高小设在离家五里路的花园镇,就是花园小学。由于离家较远,学校要求住宿。我便从那时起,开始了背馍上学的生涯。那个时候,我十二、三岁,背着一大袋馍,步行五里路,也够辛苦的。这要是和离校几十里山路的同学比,算是幸运的。每逢周三、周日,我便和村里的几个伙伴,背着母亲缝制的粗布馍袋,远走他乡,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把念书看成是最神圣的事,从不旷课。遇到刮风下雨,那算是遭大罪了。我们途经的岭东湾,不仅偏僻,而且道路崎岖,每逢下雨,便有泥石流发生。雨鞋陷进泥里,拔都拔不岀来。我们几个索性脱掉雨鞋,光着脚在泥水里行走。深一脚浅一脚向前挪动。有时不小心跌倒了,也尽量护着馍袋,不让它离开肩膀。要是沾上了泥,用手拨掉一层馍皮,就放在嘴里吃了。父亲说:小时吃点苦,长记性!

都说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要赶上。可我们上学那阵,温饱问题尚且解决不了,就别提营养了。每天的吃食就一样:开水泡馒头,一点菜星星也见不到。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学生,在瓶瓶里装点葱花,泡馍后,用筷子挑上点,也算是奢侈。如今我们蒸馍用的面粉是七五粉、六五粉(即每百斤小麦的出粉率),我们上学背馍用的面粉是九〇粉,甚至九五粉。就是说,我们连麸皮都吃了。而面粉并非纯小麦粉,会夹杂玉米粉、红苕粉、豆粉等,蒸出的馍“灰不溜秋”的,像打狗砖头。我的伙伴毛仓仓,家境贫寒,家里缺粮,他背的馍,是用高粱面做的,他吃后,几天拉不出大便,真苦他了。

那时候上学,离学校近的学生叫通宿生,他们是幸运的。吃的热乎饭,睡的安稳觉,安享家庭的温暖,避免了背馍上学的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上小学五年级有一个同学,名叫张灶娃,家住庙底村,通宿生。大家送他个外号“放屁虫”。咋就叫这个怪名呢?这里面有故事。有一天下午,是王明廉老师的语文课,当老师讲到精彩处,竟手舞足蹈起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恰在这时,“吱”一声尖哨声,从学生张灶娃的座位上传来。听得出,这是压迫了许久的屁声。学生们哄堂大笑。灶娃慌忙站起来,红着脸斥责旁边嘲笑他的同学:“笑什么笑?屁大个事情!”说完这句话,脸更红了。教室里的笑声更响了。王老师也忍俊不禁,索笑问灶娃:“你对老师讲课有意见吗?”灶姓低下头说:“不!不!因……因……为我……我早上,吃……吃的红薯,胀……胀肚,所以就……就没憋住,我……我不是故……故意的”。灶娃本来就口吃,这下结结巴巴,有点语无伦次了。有好事者,竟编了一段顺口溜,记其事:张灶娃,放屁虫,一天到晚屁不停,专挑课堂出个彩,红薯跟着出了名。那个时代的学生,都很单纯,虽然苦点,但都很乐观,心中不藏什么事。生活中不乏故事、笑话,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很精彩。

从艰难处过来的人,都很俭省。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极其贫苦,我们这些背馍求学的学生,使原本缺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我姊妹六人,我和大哥都上学背馍。母亲蒸上一锅馍,我和大哥一拿,就所剩无几了。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粗粮野菜就是家里人的家常便饭。父亲的胃不好,饭后返酸,人一天天消瘦。母亲那么坚强的人,暗地里不知掉过多少泪。在那个年代,粮食产量很低,人均口粮才一百七十斤。每年的二、三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粮食接济不上,我们这些上学背馍的学生就得挨饥受饿了。所以,我们这代人,对每一上粒粮食,都倍加珍惜。你知道我们那时吃馍的模样吗?告诉你,就一个姿势:一手拿馍,另一只手放在下巴下面接着,怕掉下个馍花花,浪费!万一不小心掉下个馍花花,也要弯腰捡起来,放在嘴前一吹,就下肚了。馍吃完了,再两只手一上一下倒一倒,用舌头舔舔手心,保证不浪费!我们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班里有一位同学叫孙许川,黄狗峪人,父母就他一个孩子,是个宝贝蛋蛋。有一次,他用未吃完的馍喂狗,被一个同学瞧见,报告到张安民老师哪里,张老师很生气,立即召集了少先队干部会议。我那时也是队干部之一,张老师是少先队辅导员。张老师指出:这一事件是一个少先队员的思想品质问题,非常严重。提请少先中队讨论,建议给予纪律处分,让其它同学从中接受教育。会上,达成了共识,根据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决定给予孙许川同学以“留队察看处分”。这在当时,已是很严重的处分了。背上这个处分,那升学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孙许川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培养爱惜粮食的美好品质,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在之后的日子里,主动打扫卫生、擦黑板这些活就由孙许川包揽了。一学期后,恢复了孙许川的少先队队籍。处分之事,也没有记入档案,该同学还顺利地考上了中学。

一九六六年,我从高小毕业,考入渭南县崇宁初级中学,学校高大上的气派令人心辄向往。学校招有十个班学生,教职员工五十余名。除附近的左家、杈张,花庙村的学生外,其余学生都是住校生。在学校的东边,安排有学生宿舍。宿舍有上下架子床,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馍袋,这就是学生的口粮,每逢饭点,学生便打一缸子水,到宿舍泡馍吃,日复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令学生们头痛的,莫过于宿舍里的老鼠。老鼠生性狡猾,防不胜防,几乎所有的馍袋却被老鼠啃噬过。老鼠上墙、跳远、走钢丝都是我在学校里亲眼目睹。我们和老鼠斗智斗勇,消灭的老鼠不计其数。不过,我们也被老鼠祸害得够呛。被老鼠啃过的馍头,用手抠一抠,就填到嘴里吃了,也没见得过出血热之类的病。我们这一代学生“皮耐”,基本不得什么病,连感冒都不常有,一年很少有人因身体不适而请假的。

老鼠与人争食,是不可避免的事。可狠的是农村的野狗也乘机遛进宿舍,偷吃学生的馍。这件事引起了学生的愤怒。五排曾聚全舍之力,打死了一条多次盗食的野狗,其它排为防范野狗盗食,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减少了学生的损失。

要说老鼠和狗与人争食,在所难免,那人与人争食就显得有点奇葩了。

听我的一位学长张志学讲,他们班曾抓住一个盗馍贼——一位道貌岸然的年轻教师。据这位老师交代:自己饭量大,所供口粮不够,忍不住饥饿,才干下这丢人撂马的事情。想想也是,你是老师,为人师表,干啥不行?这种缺德的事,你也敢干?作为一个人,必须有做人的底线。凡事得想想,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如果守不住做人的底线,那与行尸走兽何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四季,背馍求学的日子总是难熬的。

每到冬天,馍冻得像砖头一样,掰都掰不开。烧水师傅撒懒,水烧得半生不熟的,水刚倒进泡馍的缸子就凉了,整个冬天都是这样。在崇宁中学,有道抢眼的风景,每到下最后一节课,学生们争先恐后,像脱了缰的野马,手里拿着缸子,向水灶飞奔而去,堪比百来赛跑。干什么?打水呀!慢了的话,就打不上水了。冲在前面的同学还可以把泡馍两次加热,泡的馍就不会冷了。但这样做,要是被烧水师傅发现,那至少是一顿臭骂。

每到春夏秋三季,学生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几个季节馍常发霉,学生便无可奈何了。离学校遥远的学生,背一个星期的馍,三天一过,馍就发霉。没法,就用手巾擦一擦,送嘴里了。但霉霉馍有毒,吃了闹肚子,那只好到街上的药店买几片土霉素。甭说,还真管用。那时的药,治病,灵验得很。可是对于大量吃这种馍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据我的学长侯俊奇讲,他们村有一位理发匠人,因为吃了儿子侯耀武背回来的霉霉馍而命丧黄泉。这血的教训,足以惊醒每一个人。

背馍的岁月,充滿艰辛,充满苦涩,这是我人生的宝贵经历。每个背馍求学的人,都深深地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锤炼坚韧不拔的耐心和毅力,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生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朱德才,男,1952年生,渭南市临渭区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省、市楹联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渭南联苑》杂志执行总编,秦东联坛十杰之一。在全国举行的楹联大赛中,获等级奖十余次,有多副作品被旅游景点镌刻。同时亦有多篇散文、小说、诗词在刋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