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怖的死法,莫过于亲眼目堵自己器官机能逐渐衰退,身体日渐腐烂而无能为力。

死亡,反而是唯一的解脱。

一提起核辐射总会让人感到人心惶惶,或许也有些人不那么怕,我想那是因为他还不了解核辐射对人体的摧残到底有多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年前,在日本曾发生过一起非常严重的核辐射事故。在治疗的过程中,现代医疗并没有能够挽救受害者的生命,使受害者经历了一种堪称最痛苦的死亡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报纸报道

日本茨城县是一个摒弃繁华的重要工业基地,这里集中了许多全国高水准的研究中心和工厂。其中也包括东海村的一家核燃料处理厂JC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CO厂区

1999年9月30日10点35分,这个静谧的村庄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声音正是从JCO传出的。随着声响一同发散的还有更可怕的东西——核辐射。

这场事故波及213人,他们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其中两人在长达几个月的治疗中,以触目惊心的方式逐渐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发之时,3名员工正在操作间进行一次制备浓缩铀的工作,他们需要把粉状的原料铀与硝酸配置成粗制硝酸铀溶液,然后再把硝酸铀倒入一个大型沉淀槽中进行反应。这是为了得到精制的浓缩硝酸铀溶液,以实现核燃料中铀的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硝酸铀的不锈钢桶

当时一位领班在隔壁办公室,没有直接参与操作。35岁的大内久和40岁的筱原理人,像往常一样进行配制。然而,这一天的工作并没有迎来完美的收尾。

在把溶液倾倒进沉淀槽的过程中,槽中突然发出闪亮的蓝光,监测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意想不到的临界事故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界事故是由于超过临界反应条件而引发了链式核裂变反应。也就是说,在槽中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铀核裂变,大量的中子和伽马射线快速地发散出来。而用右手在槽上方扶着盛装溶液漏斗的大内久,成了被袭击的主要对象。(注:反应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温度等都可能是发生临界事故的诱发因素)

对当时情景的模拟还原,右手扶漏斗的为大内久

临界事故的特点是大量放射,但释放范围小。所以大部分的辐射集中攻击了筱原理人和大内久。筱原理人距辐射源1米,就遭受了6~10Gy的辐射。而距离辐射源仅0.65米的大内久遭受到了16~23Gy的辐射量。这个辐射量大约是普通人年上限量的两万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内久

事故发生,报警后,医护人员很快到场将两个人转移到国立放射科学研究所。前川医生为受害者检查了伤势,看起来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只是皮肤有一点变黑,右手有些红肿,身体也没有被灼伤的痕迹,意识还很清醒。前川医生当时很自信的认为可以救治好他们。但实际情况却没有他想的那么乐观。

大内久的身体很快爱到大剂量辐射的“摧残”。辐射进入体就像一颗突如其来的炸弹,对原本排列有序的染色体进行猛烈的攻击。

很快,染色体就变得杂乱无章,有的被断开,还有的黏在一起。然而目前都无法治愈的唐氏综合征,也只是单对染色体异常,很明显这比唐氏综合征严重且可怕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染色体的重要使命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如果它出了问题,细胞增殖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老细胞正常代谢死亡后,没有新细胞来补充,当各种细胞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死亡,而且是渐渐死去,这是非常可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已经知道后果会有多严重了。但出于对病人的关怀,又或者为了获取珍贵的以前从没经历过的病例材料,医生们还是想尽了办法去挽救大内久的生命。

大内久体内的白细胞,不到一周数量就降低到不足正常人的十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可抵御大多数病菌和病毒,失去了白细胞,再微不足道的细菌也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川医生等人大惊,商议后,他们尝试给进行白细胞的细胞移植。但移植能否成功要等10天之后才能判断。于是大内久被转入无菌病房。

此外,大内久的皮肤不断剥落且无法再生,只能尽量用贴纱布阻挡体液渗出。可以想象,病人是十分痛苦。

肺部也开始积水,呼吸变得困难。之前还能正常交谈,现在只能插上了呼吸机,无法再与家人沟通。

在病情不断恶化的时候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大内久的白细胞移植成功了!

然而一周后,希望再次破灭,新置入的白细胞也难逃被损坏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川医生等人似乎完全没有办法了,能做的只是用各种仪器维持病人的生命,并用大量麻醉药物来减少病人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院27天,大内久的肠道黏膜成片脱落,从而导致严重腹泻,一天就达到3升的排出量。

接着,肠道大量出血,半天就需要10多次输血。

皮肤也不断渗出大量体液,每天通过皮肤和肠道损失10升水分。每天围绕他的,除了冰冷的机器还有护士们。每天要花费几乎一半的时间来处理他的皮肤。腐烂的肌肤与不断外渗的体液看起来触目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故后8天(上)与26天(下)的右手对比图

大量出血和大量输血让他的心脏面临着很大的负担,必须保持剧烈的心跳才能保持血液快速补充,以至于频率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相当于一名刚做过剧烈运动的运动员。

然而,在第59天的早上,他的心跳突然停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把整个医疗小组给吓坏了。

他们立即采取了应急措施,在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救援后终于恢复了正常。但此后,他的大脑、肾脏等器官严重地损坏。他这时已经无法感知外界的呼应,也无法做出回应。

一周后,大内久的血液再度出现异常。他体内的免疫细胞扩散开,并开始攻击自身的细胞。原本就匮乏的细胞在这种打击下,数量衰减速度又加快了。

而医生对此手足无措,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通过输血来补充血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情恶化的趋势显著加快,却没有对应的医疗措施能力挽狂澜。如果让大内久活下去的希望仅靠机器维持的话,似乎就没有意义了。

第81天,医生与家属商量决定,如果再次出现心跳停止的情况,就不再进行抢救。第83天,在大内久的妻子和儿子探病后,大内久当晚停止了呼吸。历经83天的战斗与煎熬,人们还是没能把大内久从核辐射的残害中拯救出来。

他在不断恶化的病情中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生命最终还是在千禧年到来之前戛然而止。

而另一位辐射相对较小的筱原理人,也在治疗221天后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位受害者筱原理人同样经历了可怕死亡过程

这一场战斗让人们知道了面临核辐射时,现代医学如此无力,但这对于医学来讲,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验启发。

最终,大内久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支零破碎,只有心肌细胞依然保持了纤维组织。对于心肌细胞为何可以免受放射性损害,也许是未来医学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纤维组织完整的心肌细胞

这起事件不仅对核辐射的医护治疗发起了一次挑战,事故的起因也给核处理厂及相关工作人员敲响了一次警钟。

据调查发现,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其实和他们本人脱不了干系。工厂规定处理浓缩铀时,铀的质量限制为2.4公斤。当天两人将2.4公斤的氧化铀粉末与其他溶剂混合配制后,加入沉淀槽。

但实际上,他们在前一天已经倒入了一定量的硝酸铀溶液。在他们倒入最后一批溶液时,沉淀槽中已经有约16公斤的铀。这个数值是规定值的7倍。而此时明显超过了临界质量,于是临界事故也就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对临界反应的控制

但这也不全是两位员工的错,JCO工厂也难辞其咎。

大内久和筱原理人都是刚调来这道工序的员工,两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操作培训,领班也只有2~3周的工作经验。

种种偶然因素的相遇,最终酿造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2003年,JCO的铀转化活动完全停止,公司被罚款了100万日元,相应的负责人也受到了刑事处罚。日本也因此通过了原子能防灾的相关法律,在全国建立了防灾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利用核能的初衷是美好的。威力强大的核能总能给民用与军事带来便利与好处,但也是无情的,倘若不能做好控制,也将伤害到人类本身。

像大内久这样为此牺牲的人不应只沦为沉痛的回忆,更应该让人们重新反思如何在保持发展的同时,避免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去年8月24日正式开启“排污入海”进程以来,东电已完成三批次的核污水排放,累计排放总量嵟2.3万吨。而根据东电的计划,整个排放进程将持续30年。

日本政府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水是一项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海洋不是日本的财产,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即便我们坚决反对,能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