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之战是乾隆年间平定边疆叛乱的重要战役。这场战争爆发于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大小和卓本来是准噶尔汗国的两个人质。

清朝扫平准噶尔汗国,拿下伊犁后,放大小和卓回去,希望他们能招募民众,归降清朝。谁料想大小和卓回去后却趁着清朝边境内乱,势力空虚,在当地聚集势力,反叛清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大和卓念及恩情,本不愿跟清军对抗,可是小和卓执意起兵,大和卓最终也加入其中。在他们招募势力时,清朝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是派副都统阿敏道等人率兵前去招抚。小和卓等人也是假意逢迎,让清军相信他们实际仍诚意归降。

乾隆也一度以为,只要他们按时缴纳赋税,也不需要动用军队。可是,他们一旦找到时机,就正式造反。副都统阿敏道成为人质后被杀,成了清朝第一个牺牲在大小和卓之战中的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当时准噶尔汗国残部仍未消灭。乾隆让前线彻底平定准噶尔汗国,抓住首领,在第二年再正式用兵大小和卓。

小和卓敢于起兵,并非没有缘由。跟清军相比,他们更占有地理优势。清军需要长途行军,而他们可以据守城池。昔日大小和卓被围时,身边有一帮亲信心腹,这些人对他们的叛乱起到极大的帮助。所以,清朝初期征讨不利,损伤惨重,以至于统帅爱新觉罗·雅尔哈善被乾隆押回京城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令乌雅.兆惠为统帅,工部尚书纳穆札尔为靖逆将军,户部侍郎石三泰为参赞大臣。这是乾隆的惯用做法,一旦前线打仗不利,皇帝会直接替换统帅,不过他很少直接干预级别更低的将领任免。

兆惠是个有经验的统帅,从准噶尔汗国到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经历了许多次惨烈的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战争的复杂之处在于,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获胜。经验丰富的将领,只能尽量避免失败,却无法完全躲开。那些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并非只是因为个人能力,同样也需要依靠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任统帅领兵后,大小和卓的叛乱形势出现变化,很多人开始主动投降清朝。对于他们来说,跟着大小和卓叛乱,大多是出于被挟持的缘故。而且,小和卓在用人上,一直是用权术将自己的旧部安插到重要位置上,很少起用新人。这样做短时间内可以取得效果,长时间的话,必然人心不满。

这种望风而降的态势,也让兆惠这个久经战阵的统帅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以为可以凭着偷袭,击败大小和卓,没想到却落入敌人的包围中。兆惠此次领兵数量本来就不多,被小和卓率一万多人团团围困,清军大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帅兆惠受伤,数百兵士阵亡,混战中,清军高级统帅也有不少阵亡。跟兆惠一同参战的西宁镇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格、护军统领鄂实三位高级将领全都阵亡。

高天喜是准葛尔人。但是他在雍正年间就效忠清朝。在混战当中,高天喜听到兆惠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连忙赶去营救,结果在交战中牺牲。鄂实也是如此。他是鄂尔泰的二儿子,他的大哥也是战死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情况。作为鄂尔泰的儿子,他们本可以啃父亲的老本,即便到前线也可能只是镀金,没必要那么拼命。可是,鄂实还是冲了上去。三格没有那么好的出身,甚至一度被贬官,但他也奋勇杀敌。

与此同时,战场的另一边。乾隆派来辅佐兆惠的纳穆札尔跟石三泰也遭到埋伏。这两人是八旗出身,且父辈都是高级官员。尤其是石三泰,他们家族的功勋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属于开国元老级别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战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平等的。乾隆听闻兆惠被围困后,连忙派援军支持。但是,这场战争又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逐渐结束。因为援军到来,再加上大小和卓逐渐失去支持,后期打得相对比较顺利,不再有高级别将领的牺牲。

这些将士的牺牲,为中国版图重新将天山南路纳入其中,清朝疆域也达到鼎盛时期。从此以后,新疆在此后也逐渐趋于平稳。可以说,那些牺牲的和活下来的,都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