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

氢能产业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报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跟随记者走进张家口,看他们以创新驱动发力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走在张家口市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与传统油车不同,它们不排尾气,只排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口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霍俊青:

零碳排、零污染,比咱们的纯净水还纯净。

即使与同等规格的纯电动汽车相比,它还有续航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口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霍俊青:

像您现在看到的这个车辆,能储存26公斤左右的氢气,续航里程在400多公里。在咱们张家口的冬季零下20多度、零下30多度都没有问题。

零污染、长续航、耐低温,这辆车的秘密就藏在发动机上。按图索骥,我们首先来到它的研发生产企业寻找答案。

作为氢能产业新赛道上的领跑者,2016年,亿华通与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一拍即合,在张家口建立生产基地并试点推广。从那时起,企业就开始了一场与低温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方川:

因为燃料电池它本身是用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水的同时发电。张家口最低的温度大概零下30度甚至更低,那这个水一旦结冰以后它会堵塞流道,也有可能会引起氢氧互串,引起这个安全风险。

怎么办?当时这在国内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只能靠自主创新!于是,亿华通的科研攻关集结号吹响了:搭建低温仓,对发动机各项指标反复测试;联络上下游20多家企业,对结冰零部件逐一突破;调试、失败、从头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方川:

两年的时间,上千次的验证,实现了零下40度,124秒(启动),这个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一个结果。

瞄准前沿,亿华通联合国内上下游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突围。他们沿循"整车动力系统、发动机、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的"剥洋葱"技术路线,层层深入。一路走来,核心技术加速攻克,部件性能持续提升,国产替代不断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史宏武:

看到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完全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我们的成本在不断地下降,我们的产量也在提升,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万台级的一个产能,在国内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对于我们推广市场更有优势和主动权。

截至2023年11月,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8000辆。而从交通开始,氢能的应用场景正在冶金、供能、化工等领域多点开花。

不过,这随之带来的,是对氢气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国内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那么,氢从哪儿来?面对氢价太高、氢源短缺这个全国共性问题,亿华通又开启了新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于民:

在张家口拿到了200兆瓦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的制氢项目,主要就是用张家口的风电来做电解水,来制氢。

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被称为"绿氢",是未来氢气的主要来源。这个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生产绿氢9000吨,有效降低用氢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于民:

现在加氢站补贴前的成本应该都在50块钱左右一公斤,我们想通过这个绿氢,做到加氢站30块钱一公斤,这个(项目)规模还不算大,未来大规模可能会更便宜。

向"新"而行,不止是这一家氢企的前进方向。在张家口市发改委氢能专班办公室,有一张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全景图。目前,张家口市共有氢能产业链企业30多家,不久前,这些企业成立了"跨越行动战略合作联合体",启动氢能产业跨越行动方案,构建规模更大、链条更长的氢能产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氢能产业发展科长 李建峰: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资源换产业的思路,推动我们这个方案落地实施。积极引进空压机、双极板、膜电极等产业链,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的新赛道上,先行先试,打造氢能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跨越行动"为总抓手,预计到2028年,张家口市绿氢产能将达到6万吨,相应产值达到2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