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财安

新一年开始以来,香港老大难问题之一的土地房屋出现新的波折,使本已相当复杂的形势更添变数,情况不容轻视。数天前,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在公布2023-2024年度最后一季卖地计划时指出,第四季仅推出位于元朗工业地招标,至于住宅及商业用地的招标则暂时停止。此项突然而来的消息使很多市民感到意外,更引来不少市场议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受到3年疫情以及全球经济明显放缓的夹击,截至2023年9月底,特区政府财政储备已经降到了十多年来的新低,只有约6571亿港元,只相当于特区政府约一年的开支,而首6个月的实际财政赤字则高达2243亿港元,亟需广开财源来补充不足。屋漏兼逢连夜雨,各项主要财政收入如卖地所得收入大幅度下降,股票印花税大不如前,就连公司利得税与打工仔薪俸税也并不乐观,但此时特区政府却暂停出售住宅及商业用地,似乎是反常理而行。

甯汉豪局长解释说,去年有6幅住宅用地“流标”,政府因而被迫把它们收回,反映市道疲弱,加上楼市现在仍未摆脱息口的困扰,故而有此一举。对此,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也开腔支持说,考虑到住宅市场较为淡静及轻微下调,因此不适合在此季度推出住宅地,但强调无须忧虑短暂卖地收入的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自上任后,行政长官李家超推出众多崭新思维与突破性新政策,力图在平衡各阶层利益的同时,重新振兴香港经济。特区政府的其中一个最主要计划是发展毗邻深圳,占有粤港澳大湾区地利的北部都会区,尤以古洞北及粉岭北为重中之重,因此引起了众多本地地产商如长实和恒基等对这个地区的兴趣。去年,这些地产巨头等向政府提出原址换地建议,此后双方进行磋商与谈判,本以为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地产商最终一致拒绝接受特区政府原址换地建议书的补地价条件,实际上等于是流标。

陈茂波司长所说,短暂卖地收入波动我们当然无须过分担忧,但现在是地产商联手不买,政府随后不卖,如果里面渗杂有价位以外的因素,那就另当别论。关于这次流标,地产巨头们给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基建不足、发展年期长、卖楼期不确定、向银行借贷有相当难度。表面上看来,这些理由冠冕堂皇,但如果细细品味,则不难看到暗含换地条件不够宽松、利润不够丰厚、“辣招”没有撤销等意思,总之是把责任全推在特区政府身上,对价钱谈不拢绝口不提,非常有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政储备大幅下降,楼市与股市停滞不前,营商环境亟待改善,这一切可不是特区政府能够独力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各界别以大局为重,放下谋取一己利益、独善其身的谋算,同舟共济,尽全力支援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方能克服。爱国爱港说来容易,但以实际行动来演绎方见真章,际此关键时刻,当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盛于斯的地产巨头言行一致,显示真心诚意,尽企业良心协助特区政府战胜困难的最佳机会!

古语有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香港的经济不能迅速扭转负面走势,不仅影响国家的整体利益,冲击特区政府的管治威信,使市民大众的生活受到冲击,恐怕对地产巨头们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孰轻孰重,何用多说!明朝末年,面对清军南下,南明朱姓小朝廷却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结果就等是自取灭亡,既害惨了百姓,自己也遭受灭顶之灾,道理显浅,希望大家要以史为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5000年历史累积的智慧告诉我们,任何政府想要有效掌控政局,干出成绩,先决条件就是能够处势,如此方能抱法、用术,否则就犹如陷入泥淖之中,越用力则越深陷困境。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处势就是行政长官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背靠中央支持,依法善用刑德二柄,对内赢得同僚们的公职忠心,团队办起事来如臂使指,对外则有效地实行行政主导,赏善罚恶,公平公正地平衡各界的利益。只要能处势,那么依据法例法规(抱法)来施行管治(用术)就会水到渠成,步步为营,谨慎推进便是。

这次的“流标”与暂停拍卖住宅和商业用地两件事情涉及的深层次因素很多,滞后的负面影响不少,希望特区政府能够掌控好局势,不能掉以轻心!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