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单亲妈妈,她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多见见世面,每年都专门抽出时间去旅行
一路观光赏景,一路说说笑笑,也感受到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气息
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明明经常旅游长见识,但她的格局还是打不开,很多时候跟没见过世面一样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好好扒一扒旅游“见世面”这个话题了
何为“见世面”?很多家长的理解,就是花钱带孩子去旅游长见识
去尝尝土耳其的冰激凌
去感受浪漫的东京巴黎
体验各种兴趣与运动
再亲手摸摸那扇“见世面”的门窗
其实呢,“见世面”不止是旅游花钱的“一面”
每一次旅行“世面”也不止是花钱堆出来的见识
如果孩子见世面的方式不对,或者走弯路、掉进了一些“陷阱”,最后很容易形成“世面没见到,反而让自己更狭窄”
比如,以下几种见世面“陷阱”多数都是在浪费时间
01
把旅游当成晒朋友圈
以前特别喜欢旅游的一个朋友
最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她一直宅在家里哪儿也不愿意去了
当问及原因时,她也毫不避讳地说:
“现在的旅游就像是发朋友圈,看起来是去玩过了,实际就是做做样子”
都说旅游是一种喜好、也是见世面的一种眼界提升
如果我们对旅游的认知度太过朋友圈,那旅游也很容易失去原本的价值
有一家六口去动物园玩儿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和妹妹
刚开始出门的时候一大家子格外开心,一路上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可到了动物园门口后,一切就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
爷爷奶奶提议说“大家一起拍个全家福,发个朋友圈吧”
又因为好几个路人拍的照片都不合心意,奶奶决定亲自上阵
一会说“姐姐靠左一些,妹妹跟着去挨着姐姐”
一会又说:“你们的动作太僵硬”
就那样,本身1、2分钟就可以拍完的照片,也因为现场不断指挥而耽误十几分钟
等到进入内部参观时,身边的大人也各有各的忙活
爷爷跟爸爸忙着聊天,奶奶跟妈妈忙着拍照,有时候还硬把姐姐妹妹凑在一起拍出大片既视感
拍个照片纪念一下本就无可厚非,可拍照片太过精益求精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当旅游过于发朋友圈形式时,两个孩子的脸上逐渐露出难看的厌恶感
一看到大人掏手机,都想着下意识躲避
姐姐甚至恳请奶奶说:“我的那些照片能不能别发朋友圈,我不喜欢”
因为这件事,姐姐还被批评说:“发朋友圈咋了,跟没见过世面一样,你怕啥呀”
把拍照当成“见世面”,我想说,这样的认识有些太薄浅了
朋友圈就是我们留下美好的生活足迹,它只是一种记录、和留念
可如果你把旅游当成朋友圈去看待了,那一路上很多时间都放在如何拍出美美的照片上
这个角度不够好,那个位置不够高
这个动作不够可爱,那个表情太僵硬…
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被当成拍照模特的孩子,又有几个能体验到旅行的快乐
而旅游目的是为了观光赏景、还是展现大人的拍照技术呢
又或者,是为了批评孩子不配合,还是吐槽照片拍得不够好呢
所以,带孩子出去旅游就要开开心心地和自然风景融合
旅游是你看待生活的情怀,也是提升个人眼界的一种高度,它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更不是把孩子逼成大片既视感的童模风格
别把旅游这件事太过“发朋友圈”化
和孩子看看远处的美景,释放心中积压已久的压力
和孩子谈谈你眼中的未来,很轻松地把自己的规划讲出来
再和孩子说说你的心里话,从此刻开始你们的关系会发生微妙变化
02
把文化当成死记硬背
世界之大,处处都是学问
把旅游当成“见世面”的一种,也是在于学问的取其精华
像很多观光景点都有着妙趣横生的历史名迹
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能自强不息,有着积极向上、勇敢挑战的学取心态,多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多听一些古代伟人的事迹,还是大有好处的
不过,旅行是为了感受并融入气氛,这也是来自情感上的一种文化情怀
如果我们把旅行当成发朋友圈打卡,把文化知识当成课本一样死记硬背,那就会失去原本的意义
有位妈妈带女儿到北京旅游,她们爬了长城、打卡了什刹海,还参观了故宫、和圆明园,
旅行的一路上,妈妈就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
一会问这里是哪儿,一会又问那个是什么,哪个朝代的…
如果闺女没答上来,妈妈就开始唠叨模式:
“你不知道,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我给你买那么多古籍,你都学哪儿去了”
“旅游之前我都说了,你多看看攻略和历史名迹,到时候别走到哪儿都一问三不知”
听完妈妈的唠叨,女孩也憋着气地顶嘴说:“就知道说我,你还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就有些尴尬了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懂得太少、格局打不开
其实,更多时候是家长的认知不够多、格局不够大
正如,例子中的那位妈妈
如果在参观某些名胜古迹时有充足的文化底蕴,她和孩子的交谈内容就更有意义了
可能会聊到某个历史人物,也可能会因为某处风景、某件事迹,而产生更大的文化情怀、未来理想
让孩子在旅游中提高认知度,在气氛中产生更多人生价值,这才是旅行提高见识的真正“世面”
有人说,旅行是一份攻略、旅行也是背上行囊的一种执念
我认为,带孩子旅行前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攻略,你的认知也决定着孩子的理解高度
之前写过一个位母亲,她是一名老师,专门教数学的
因为女儿想去博物馆参观,就提前几个月开始做准备
她先是驱车到博物馆找个金牌导游介绍人文历史
然后又用记笔记、和录音的方式,把导游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记录下来
回家之后,更是通过录音和笔记一字字地整理了几千字的导游稿
那来回修改、查阅资料,也整整消耗了3、4天时间
为了可以给女儿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她开始连夜背稿,还特意又一次专门到博物馆走个流程
从正门进、后门出,再像一个导游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人文历史
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又想着“一个孩子是旅游,一群孩子也是旅游”
于是,她又精挑细选地准备邀请卡,邀请内容、和邀请的同学名字,都是由女儿亲手写上去
等到正式参观博物馆那天,一群平时不怎么喜欢历史文化的孩子,就像是欢快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
而一行人的浩浩荡荡、喋喋不休,也让那次博物馆之旅成为了一场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
所以,旅行中的世面从来都不是靠课本知识里的死记硬背,能够产生兴趣、延续话题、提高眼界的,这才是我们带孩子出门不负此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03
把算帐当成道德约束
带孩子去见世面
很多时候不是花钱多少,而是在于旅行之人的格局和眼界
说说开头讲到的那位单亲妈妈吧
她每年都会抽空带女儿至少去2~3个不同的景点旅行
今年这个夏天,她们月初刚去完海边,昨天又驱车去大草原玩
不过,这次旅行可没有那么开心
女孩思思,私底下跟好几个亲友求助说:“我不想出去玩了,一点意思也没有”
对此,很多人也跟着劝说:“孩子不想出去玩,就让她在家里面待着嘛”
为了让女儿能同意跟着一起出去玩,妈妈还连夜带着思思去买了新鞋
有了新鞋上脚,哄哄过后,母女二人又快乐地踏上旅行之路
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总觉得这就是“有钱烧得慌”
可今天早上看朋友圈时又发现,旅行路上的思思主动帮妈妈背行李,每一张照片都露出幸福的笑容
这就让我不能理解了
明明旅行前还说不喜欢出去玩,旅行中又表现得那么开心积极
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旅行前一晚上,母女二人因为“算账’问题而生出矛盾
思思的母亲作为一位单亲妈妈,她和所有人一样,对自己的女儿寄托很高,不断地花钱旅行也是为了让孩子多点理想和眼界
本以为走过那么多山河、穿梭那么多城市之后,女儿应该有很远大的理想目标
没想到,说起未来这个话题时女孩直接摆烂地说:
“学习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要累死累活地打工,还不如混一天是一天,今天开心就可以了,管它明天是什么样子”
这句话一出,当时就把妈妈气得无言以对
为了掰回这种摆烂思想,妈妈开启“算账”模式
她先是把之前的旅游消费清单都摆在思思面前,然后又开始唠叨说:
“你看看这些年在你身上花的钱,光是旅行,还不算辅导、和日常开销,就有十几万了”
随着唠叨模式开启,母女俩的谈话也越来越不友好了
在母亲的不停唠叨抱怨下,女儿直接回话说:“我以后挣了钱,都会还给你的”
也就是那一次的不欢而散,导致思思直接有了不愿意旅行的想法
而通过这件事,我也发现一个见世面的“陷阱”:消费心理
所谓的消费心理呢,就是一种带着喜好、目的和价值的需求性
带孩子旅行也是一样,在教育孩子时一旦产生消费心理就很容入坑
就比如,为孩子花钱上辅导班,你为孩子的辅导班投入了多少钱,对孩子的成绩期盼就有多高
如果付出和回报不成对比,在消费心理影响下,家长就会显得格外烦躁、甚至不甘
他们总觉得“我付出投资那么多钱,为什么娃还是不如别人”
这样一来,所有的压力就集中在孩子身上,世面没见到、反而是在平白增添痛苦
辅导投资的消费心理如此,对孩子旅行投资也是一样
不管是为了孩子见世面,还是单纯带他们散散心,旅行就好好旅行,“算账”博不来孩子的同情,更学不会感恩、知恩
所以,想要孩子在旅行中真正见世面,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平肩而行
旅行中的行李、消费、包括旅行攻略,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当你真正把孩子当成旅行伙伴去看待时,你和孩子之间才会有更多同频道的话题可沟通,这或许也是亲子间的命运齿轮转动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