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双向选择,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
母亲节那天,朋友圈随处可见的“晒幸福”
有送鲜花的、有送项链戒指、有转账发红包的,也有一句:妈妈节日快乐……
而当大家都沉浸在幸福、感动、惊喜中时,有这样一条视频引起关注
只见,视频里一个男孩哭得很伤心,那难过的样子隔着屏幕都感觉到委屈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母亲节那天男孩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
可妈妈却没有意料当中的惊喜和激动,反而把儿子批评一顿
妈妈说“看着就来气,一点也不实用,让他退回去了”
要知道,孩子有心在母亲节那天给妈妈买鲜花
那可能是经历过无数个省吃俭用的思想斗争,又或者在买鲜花时挑了又挑的精心准备
这份心意何其珍贵,特别是买花被批评“不实用”、甚至还要求“退回去”,对孩子的伤害又何其之大
或许,在那个妈妈的眼里也是喜极而凶,她心疼自己的儿子省吃俭用,也觉得好不容易省下的钱用来买过几天就会枯萎花的花有些可惜
可孩子不理解呀,他甚至还觉得“妈妈不是不喜欢鲜花,而是不喜欢我”
又或者,也许就是这一次,孩子再也不会给妈妈买礼物了……
拒绝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还记得那个帮妈妈买卤菜走红网络的6岁小男孩吗
当时红遍大街小巷时,估计大家都在关注这个可爱又懂事的小男孩,有多少人注意到旁边母亲的宽慰和尊重呢
如果男孩第一次帮忙卖卤菜被拒绝了,那男孩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吗
其实,拒绝本来就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对孩子而言理该如此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注意到
那些没有分享欲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天生喜欢“吃独食”,而是分享的时候经常“拒绝”了
我有个堂哥就是这样
小的时候可懂事了,吃什么东西都要揣兜里带回家给妈妈分一半,还是属于妈妈吃一大半、自己吃一小半的那种
可婶婶不这样认为呀
她觉得心疼孩子,也舍不得分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所以每次都拒绝说“你吃吧,妈妈不喜欢吃”
一次、两次过后,也就没有三次、四次了
慢慢地,堂哥也适应了有什么东西往自己嘴巴塞的习惯
也就是因为这个习惯,他吃饭还有个习惯:上桌就开始粗鲁干饭,不等人、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你拒绝孩子、孩子会对你冷淡
小时候的我,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老爸的拒绝话
有一天,暴风雨说来就来了
看到倾盆大雨的街道,在家里的我显得格外不安
于是,冒着雨跑到小卖部给爸爸打电话
电话通了之后,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给你送伞”
老爸只是不耐烦地说了句“不用”,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被拒绝后,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很委屈,甚至还掉了几滴眼泪
但擦了擦眼泪后,还是准备好雨伞跑到公交站旁边等着
因为不知道老爸何时归来,也就成为了漫无目的的等待
大概3个小时候后才等来了希望,看到老爸那一刻,我激动地递上雨伞
可他却说“就这么点大的雨,用什么雨伞”,随后又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看着越走越远,连跑带追都赶不上的身影,我放弃了跟随
也就是那一次,我不再跟在老爸的身后,哪怕下班很晚也不再打电话关心
大概是之前总关心、现在不关心了,老爸曾经还批评我说“现在是越长大越白眼狼了”
其实,这并不是“白眼狼”,而是被拒绝后的无处而安
如果某一天孩子对你越来越冷漠,那也请记住,这是你拒绝、或者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听到的只有拒绝、责备声音时,他们自然会防备、疏远,这也是疏于关心下的冷漠
孩子懒惰也是从“拒绝”开始的
以前挺懂事的孩子,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都不是无迹可寻的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儿来说吧
女孩儿月月已经15岁了
还记得前两年去月月家做客时,她勤快、懂礼貌
每次一进门,不是端茶倒水、就是忙着洗水果切水果
但凡是家里能吃的好东西也都通通拿出招待客人
都说“孩子是从小看到大的,小时候勤快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差”
可家长的拒绝也是促使懒惰的开始
因为月月有个完美主义的老妈,所以在做事情方面总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有一次,晚饭过后月月瞧见大家都喝醉了
懂事的她主动承担起收拾碗筷的活儿,而妈妈看见后眼疾手快地说“别动,不用你洗,就你洗的那碗,根本没法看,就跟没洗一样”
随后,还当着几个亲戚的面毫不遮挡数落月月的缺点
再后来,月月就成为了那个“雷打不动”的懒女孩,每次家里来客人都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所以,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懒惰
你对孩子拒绝的次数多了,他们哪里还有动力去做一个勤快的小蜜蜂呢
没有人喜欢拒绝,孩子也是一样
拒绝是一种戳人意志的负面能力,没有人喜欢拒绝,孩子也是一样
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还没有那么大,几乎爸爸妈妈就是他们圈子里的全部
如果孩子经常听到来自爸爸妈妈的批评、或者拒绝,从潜意识当中就会形成“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和胆怯
我们都希望孩子优秀成长,但优秀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孩子先建立充足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拿着他最爱吃的零食向你分享一半时,你是开心地接过来吃一小口,顺便摸摸孩子的头再说一句“谢谢宝贝”,还是拒绝说“你吃吧,我不要”
这些最终所形成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被接受的孩子会更加乐于分享,因为他们的爱得到了回应
而不被接受的孩子会习惯独享,因为他们觉得别人不喜欢
拒绝孩子,绝大部分父母都源自于心疼孩子,他们舍不得分享孩子喜欢的东西
可对于孩子来说,和最爱的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快乐的事情
分享能够让一件东西变得更有意义,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和孩子分享也是一种礼尚往来
接受孩子的东西,并不是鼓励孩子多多分享,而是在于一个回应
回应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亲子关系里所需要的礼尚往来
为什么说亲子关系也是一场礼尚往来?这是因为每一场礼尚往来都是一场双向回应
孩子分你一颗棒棒糖,你送孩子一份大大的玩具
孩子对你说“妈妈,我爱你”,你也对孩子说“宝贝,我也爱你”
这就是双向奔赴的爱,也是分享里需要的礼尚往来
和孩子相处就是一场礼尚往来
当我们带着回应去和孩子相处时,每一份分享都变得更加有意义,每一份礼物也都会成为特殊日子里的纪念品
有位朋友今年36岁了
前段时间,大伙商量着如何给她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生日
朋友一如既往地劝说“过什么生日,说出去怪丢人的”
在聊天中还得知,朋友的女儿在手机里还备注了“妈妈生日”的倒计时
可朋友舍不得“用”孩子,于是直接拒绝说“什么礼物都不需要,只要你好好学习,不让我担心就行了”
其实,子女能记得父母过生日、并有心准备礼物,这是好事、也是心意,如果经常拒绝,孩子也会习惯性地认为“父母不需要”
所以,孩子送礼物给父母送的是心意、续的是情意,我们可以一礼还一礼,请不要随便拒绝心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