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时期,寮阳书院(旧址为今蒲塘镇人民政府)改为抚康乡小学堂。宣统元年(1908),鬱林州州牧(相当于现教育局长)彭言孝到任,极力支持办新学,命令各乡村立刻捣佛兴学,以庙宇作为校舍、庙产为学产,官督民办,成立乡村小学。抚康乡小学堂改为抚康乡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鬱林县政府下令全面禁止各乡村设私塾,制定兴新教育之风、公立学校政策,教师改称为教员或先生。成立学政。抚康乡高等小学堂改为抚康小学校。民国13年(1924年)改为鬱林县立第三小学。县立三小首任校长,莫远师(莫凤鸣),鬱林县上抚康乡高峰人。

进入2024年,距鬱林县立三小在蒲塘圩成立已经100年!甚为感慨!

(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蒲塘小学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16年(1927年),时任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文史科教员陈贵规(鬱林县江岸人),为《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高级同学录》作序言时写道:“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设于城北100里上抚康乡之蒲市。为岁甲子是乡人士将抚康分司旧署改建斯校。越一岁而告成,远望巍然耸立,气象堂皇。内容亦復轩敞。中间洋楼一所。上下教室各二,寄宿舍则在其左右。而长斯校者为莫君凤鸣开办以来成绩颇著。”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址在今为蒲塘镇人民政府,亦清代抚康司衙门的遗址。民国三十年(1941年),私立抚康初级中学在原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址成立,此是后话。

(图为民国时期蒲塘圩南门人彭逸凡老师为同学录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高级同学录》,文:陈贵规,作于民国16年(1927年)。

鬱林县立第三小学校设于城北100里上抚康乡之蒲市。为岁甲子是乡人士将抚康分司旧署改建斯校。越一岁而告成,远望巍然耸立,气象堂皇。内容亦復轩敞。中间洋楼一所。上下教室各二,寄宿舍则在其左右。而长斯校者为莫君凤鸣开办以来成绩颇著。就学者如水涌如云聚。多至二百有奇分为四班六级。丙寅夏,高级第一班已举行毕业,续招第三班高级生。莫校长招余同事。见诸生淳谨勤奋无嚣张风,退馁志。前途进步殆未可量。惟愧余教育无方未能启发耳噫嘻。光阴如驶转瞬两期而第二班又行将毕业。矣爱拟刊同学录索序于余,余忝执是校教鞭。既不敢以不知辞,又不敢以不文谢,只得敷衍以叙之。

原夫诸生之同学也,其道同其志,亦同食则同其棹寝则同其室游戏,同其所旅行,同其方朝夕观摩,则又同其笔砚,相爱相亲情如兄弟,一旦分袂殊难恝。然此同学录所由作也录既成,则可以通声问联感情,手虽分气相通,体虽离而神可契。于是或此得一新学识,或彼有一新心得,即远隔千里亦足以互相研究交换知识。为厥功伟矣然余于是犹有不能已于言者居。

今日一发千钧之中国,外而抱帝国主义诸国实行其侵略政策,内而军阀祸国,土豪劣绅殃民。时势岌岌人心惶惶,所恃以弭外患而靖内奸,保国家而维社会者其惟青年学子乎。故余希望毕业者务求升学增无上之知识,未毕业者尤宜加勉不可见异思迁。要皆破除传说,对武丁匪知之艰行之维艰之谬言,主张孙总理行易知难之学说,毋畏葸毋偷安。奋其毅力,勇往直前,期成有用之材。以应世界之潮流,造成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幸勿河汉斯言是为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