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晋三分,包含三个问题:其一,晋国公室为何衰落;其二,晋国为何在众卿大夫内斗中持续壮大;其三,晋国为何最后走向三分。以笔者看来,虽然形式不尽不同,但其本质都指向同一个原因,那就是晋国特殊的地缘(方舆)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国公族衰落源于曲沃代翼,曲沃代翼的发生,源于闻喜(曲沃)的特殊位置

春秋各国公室渐衰是通病,卿大夫做大也是趋势,比如鲁国三桓。晋国的特别在于曲沃代翼发生后,晋国小宗取代大宗,晋国君主主动打压公室,加速晋国的公族衰微的进度。而曲沃代翼的发生,源于曲沃(闻喜一带)的特殊地缘位置。

曲沃代翼缘起于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是帮助周平王东迁的主力晋文侯的弟弟。晋国在晋文侯继位前经历了晋殇叔篡权产生的内乱,晋文侯用心勤王,也是借此建立自己的权威。咸阳(宗周)一带被秦国送还给周平王,而周平王无力经营;因为晋国的功劳和位置,所以咸阳地区被暂时托付给晋国管理,晋文侯又将管理权托付给弟弟成师(曲沃桓叔)。

成周与宗周之间,除了走函谷关,还可以借助必经曲沃(闻喜)的陆路,连接成周的黄河水道与宗周的渭河水道。曲沃桓叔因为坐拥商道而势力壮大,晋文侯之后的晋昭侯只能将其封在曲沃;开启了后来曲沃代翼的序幕。《史记》中,特别点出“曲沃邑大于翼(当时的晋国都城)”,借君子之口说“末大于本,不乱何待”。《史记》中的很多“预言”,以笔者看来,是司马迁借助预言表达自己对某些事件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晋国开国根基的河东是个很特殊的位置,西通关中,东连长治(上党),北通晋阳,南临河洛;从军事上来说,建都翼城是晋国初期的最佳选择;当时周公对晋国的治理提出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的施政纲领,也就是说,当时山西地区华夷杂处,治理的主要手段是压制调和游牧民族。

也正是因为晋国历代君主对游牧民族的恩典与威压,使得曲沃代翼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历经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小子侯、晋侯缗六代君主。曲沃一系也直到曲沃桓公的孙子曲沃武公(晋武公)三十八年才正式入主晋国。

《史记》中写曲沃“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但又屡次记载晋人自发抵抗曲沃一系入主晋国;看似矛盾的记录,其实正凸显了河东地区当时华夷杂处情况。翼城代表了汾河地区的农耕势力与河东的所有游牧势力;同时,在水运还规模不大时,走翼城的连接宗周、成周的商道比走水运经曲沃还兴旺,因为汾河同时还连接到晋阳,游牧民族的商队自然更喜欢走翼城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沃代翼后,晋国君主打压大宗一系的公室很正常;但骊姬之乱表明:晋国的问题,其实不是公族内部争权那么简单。晋献公时,太子最初是齐姜所生的申生;但为笼络北狄,娶翟之狐氏女姐妹,所生的重耳、夷吾都有贤行;伐关中的骊戎时,又得骊姬姐妹,生奚齐。骊姬固然是有手段,但晋献公本身就是想废太子、立奚齐才是关键。

废太子以摆脱齐国的影响,算不上太特别;立奚齐却是试图将晋国的重心转移到关中:晋献公迁都很多人估计都没注意过,但意图改立关中一系的奚齐叠加晋献公所迁的故绛(赵康古晋城)一起看的话,三不靠的赵康,是晋献公试图将晋国重心转移到关中的过渡;或者说,赵康若要压制南边的闻喜(曲沃)、东边的翼城、乃至远在北部的晋阳,必须借助汾水依仗关中的支持。

换言之,晋献公有大图谋,试图让子孙入主宗周(西安),将曲沃代翼重演一次。《史记》在骊姬之乱的前后描写中,插入很多预言与占卜的内容;看似荒诞的内容,目的恐怕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进而深入思考骊姬之乱。比如将要伐郦国,占卜结果是“齿牙为祸”;这是因为当还需要娶晋阳地区狐氏姐妹以稳定晋阳地区的时候,晋献公这一代就不能操之过急的马上将重心转移到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耳流亡

换言之,晋献公是战略高手而战术低能,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又或者他只是被人忽悠,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迁都赵康和改立骊姬儿子所代表的意义。以晋献公所选的托孤者旬息的行为看,这对君臣似乎真的没意识到晋阳北狄势力的影响力会威胁到他们向关中扩张的计划

外姓强卿加上河东外围的地缘格局,造就了内斗不止却扩张不息的强晋

从晋献公重臣里克杀掉骊姬两个儿子,迎立重耳得不到响应,再迎立重耳弟弟夷吾来看,里克是汾水流域势力的代表。夷吾是晋惠公,虽是里克拥立,但继位后基本持续晋献公的方略,打压汾水势力,寻找机会继续在渭水平原扩张;然而晋惠公诚信不立,国人不附,败于秦晋韩原之战。

献公、惠公两代君主的尝试,证明仅靠河东无法战胜秦国入主宗周;其实晋国最佳的战略是迁都晋阳,晋阳、河东合力方能有入主宗周的可能,然而当时车战为主,迁都晋阳有点离经叛道,加上曲沃一系的根基是黄河水运,迁都晋阳变成空中楼阁。流亡近二十年的晋文公最后想出了整合晋国的折中办法——将晋国分成相对独立的上中下三军,出于制衡考虑分主副形成六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出于分权考虑,各代晋君增设为五军十卿乃至六军十二卿;晋悼公时,又恢复为三军六卿。三家分晋之前,内斗不止但仍然能够扩张,是因为春秋以兼并为主题,同时外部又有秦国的压力与齐国、楚国在中原与晋国争霸;当晋国与秦齐楚三国直接接壤后,赵国直面齐国,而魏国直面秦国,虽然有老好人韩国当润滑,但赵、魏两国要继续扩张必然要独自面对各自的强敌,三家分晋不可避免。

无法扩张到关中,兼并结束后,晋阳、河东、河洛三地必然走向分裂

晋国之所以稳定为三军最后三家分晋,是因为以河东为中心,有三个比较好的扩张方向:关中、晋阳(延伸至河北)、以及河南地(延伸至中原)。本来加上河东应该是四军,但晋国对关中的扩张一直被秦国压制,所以实际稳定统治的是晋阳、河东、河南(加部分河内)。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众卿以河东的晋国君主为中心大致团结,西抗强秦、东向侵吞河北与中原。最后赵国以晋阳为中心扩张到邯郸;魏国后起新贵,以河东的安邑为中心,西占河西,东借黄河隔韩国深入中原;韩国老牌贵族,占的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虽然魏国和韩国犬牙交错,但魏国占了河东最精华的部分,韩国将东周小政府包裹,所以魏国占的河东主体,而韩国占的河洛地区(河南地)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晋国的强盛,源于河东连接了河洛跟关中;晋国的分裂,源于仅靠河东无法吞并关中,以关中河东为主的黄河金三角对晋阳跟河洛形成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