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2023年度法治苏州建设创新项目名单发布,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榜上有名!
近日 ,由苏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法治苏州建设创新项目评选结果出炉,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申报的《以基地为载体,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新路径》项目成功入选!
从6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一项目创新在哪?如何助推生态环境领域法治建设?一起来看。
2022年,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以太湖生态岛建设为契机,基于“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联合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吴中区人民政府创建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在太湖留白处不断丰富案例,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新路径,创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新形式,深化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条款,可视化展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效。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位于太湖生态岛,于2022年5月完成揭牌。规划范围包括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其中陆域面积84.59平方公里,着力打造“三片区”“两中心”“一平台”,将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实践有机统一。
“三片区”
即“碳汇林片区、增殖放流片区、生态环境修复示范片区”,引导赔偿义务人结合太湖生态岛建设实际,灵活采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及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2022年5月25日,随着一份金额55901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签订,标志着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替代性修复实例在苏州太湖生态岛正式落地,为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提供了解决样本。
“两中心”
即“生态环境法治宣传与警示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科普与交流中心”,打造集生态环境普法宣传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展示中心。目前“两中心”已建成并对外免费预约开放,通过法治科普文化墙、多媒体展示平台、修复项目实例,常年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也作为磋商和签订协议、选择修复项目、颁发证书的工作场所,让赔偿义务人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同时提升法治意识和守法水平。
“一平台”
即“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展示平台”,通过构建“天空地人”立体化监测监控体系,实现对生态岛环境质量的整体评价和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成效的动态评估。
生态环境部门梳理太湖生态岛上各行政村在财政预算保障范围外(有缺额)的已建、在建、拟建的生态环境类项目,编制基地替代性修复项目清单,供赔偿权利人和义务人自主选择,实行“双向匹配”。项目类型主要分为生态服务、生态工程、劳务代偿三大类,其中生态服务类主要包括太湖蓝藻打捞、河道保洁、项目后期维护等项目;生态工程类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修复、新能源绿色发展等项目;劳务代偿类主要包括护林护鸟、公共场所保洁、环保公益活动等项目。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基地的创建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条款,践行“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依靠“主动磋商、司法保障”机制,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之僵局,推动赔偿义务人通过异地集中生态修复的形式,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深走实。
太湖生态岛是江苏首个以立法形式保护的太湖岛屿,其核心在于“生态”。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在太湖生态岛上创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提供多种替代生态修复场景,不仅是探索异地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制度上的创新,更是融入太湖生态岛建设的具体生动实践。
针对污染环境案件无法进行原位修复的情况下,引导在太湖生态岛上集中开展替代性修复,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山湾曾是一个废弃多年的矿坑,如今这里通过替代性修复开展种植的水杉等绿色植物生机勃勃,也有了全新的名字——碳汇林。金庭苑公园池塘为封闭水体且年久失修,池塘水环境和景观大幅退化,和园林式公园景致格格不入。通过使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开展整治,池塘水体由浊水藻型向清水草型转变,池塘水质和景观实现双提升,这里已经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提升了群众的环境幸福感和获得感。基地首个劳务代偿案件的落地,解决了经济困难企业履责难的问题,企业通过开展为期3天、共13人次的环保公益活动,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同时也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教育课。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擦亮基地的品牌,打造成为展示长三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窗口,并以此次评选为契机,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建设决策部署,继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全面推进法治苏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