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原来鹤山这里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区!带你探秘 “古劳十三坊”→

龙溪即古劳,历史上又叫龙溪乡,包括古劳圩和古劳村的范围。

滔滔西江水抚育着右岸的古劳大地,这里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建成了美丽的龙溪村。古劳人都流传着历史上龙溪有十三坊之说。

古劳十三坊:

深藏在村巷里的历史旧时光

由于古劳紧靠西江,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水上运输的方便使古劳迅速发展,形成商业集散地,逐步变成集市,到明代已十分兴旺,明初把集市称为“古劳圩”,至今已近700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兆民 摄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劳的名气扩大,行政区域上设立了“古劳都”,属肇庆府新会郡药迳司古劳都,辖区范围包括当今的古劳、沙坪、雅瑶、桃源、龙口等镇的大部分地方,行政中心设在古劳,所以在一百年前,古劳圩一直是鹤山地区沙坪片(沙坪、古劳、龙口、桃源、雅瑶)的政治文化中心。

清雍正十年(1732年)新设立鹤山县时仍有古劳都,历史上的古劳曾商贾云集,民国时期有常住人口6000人,赶集时约近万人,可见当时的古劳已相当的繁华。

古劳人向来都说历史上龙溪乡曾有十三坊之说,就是围绕“古劳都”政治文化中心“古劳圩”的十三条村庄,但是具体说法不一。通常的说法是:赤岗坊、田边坊、大巷坊、塘头坊、上坑表坊、下坑表坊、上太平坊(也称“到处太平”)、下太平坊、村心坊、沙贝坊、东便坊、西便坊、穆便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古劳十三坊”也是古劳咏春文化的发源地,旅游路线“咏春传承道”贯穿其中,梁赞故居便位于十三坊之一的东便坊。近年来,古劳水乡游客不断增多,沉寂已久的“古劳十三坊”又渐渐地热闹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劳圩:

曾经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历史上的古劳圩,凭借濒临西江得天独厚之优势而迅速发展,明代初期已由一般集市改设为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比较发达的经商之地。据鹤山县志介绍,历史上的古劳商贾云集,“民国时期曾有200多家店铺,常住人口约6000人,赶集日近万人”,已有“省梧渡”(广州至广西梧州轮船)途经这里靠岸,可见当年的古劳已相当繁华。

昔日的街道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日寇侵占古劳的1938年以前,古劳圩主要是商业门店和前店后场(手工场) 的商业流通地,店铺覆盖的范围比现在还大,从西端的三堡通津(旧码头)至东端的玄坛庙(现在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位置)下游,从北边的西江边到南端的村心街。当时的街道有:海边街、竹器街、东来大街、果栏街、茶行街(又称打铁街)、永宁街(又称鱼行街)、汇元街、村心街、蚕纸行、猪仔行等。

古劳的街道布局,有点像“里”字形。最中间一竖,就是现在的中心大街,大致呈南北走向,由最北段的新街和南段的永宁街、汇元街组成。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街道都很窄小,一般宽度不足三米。那时候的路面,基本都是顺向铺上三四条平整的花岗岩石条,实际上就是石板路。当年为了防止盗贼,各街口都建有防卫闸门,同时闸顶上写上街名。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拆铺拆闸扩建混凝土马路,道路逐步扩宽至10米左右。

历史上街道两旁的店铺多是平房,少部分是两层,多为砖木结构,也有“骑楼” 建筑。最高的是茶行街的“同珍茶庄”,四层混凝土碉楼式建筑。跨度最大的是东来大街新屋巷闸门右边的“怡和酒米店”的砖木粮仓。

历史悠久的古劳十三坊经历过战火岁月的洗礼,古时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但却多了一份宁静祥和的气息。穿梭于古劳十三坊,找寻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体验古劳乡村安逸悠闲的生活,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后

分享一首题为《游龙溪十三坊》的“导游诗”

此诗记述了游十三坊的路径和景点

以古永安先生遗下的手稿为蓝本

略加整理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可查看原图)

约上三两知己

约上儿时的玩伴

一起漫游于古劳十三坊

触摸岁月的痕迹,感受时代的变迁

对于“古劳十三坊”

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来源:鹤山乡讯、印象古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