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成都的时候,诸葛亮的地位铁定比法正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中文常用的排列,先写诸葛亮,后写法正。“署理左将军府”,表明了村夫才是负责集团核心部门的管理,大耳称王前的官职也就1东汉左将军。

刘备在外公干,诸葛亮负责大本营事宜,说就1管后勤的,与之类比的有荀彧之于曹操,司马懿之于曹丕、萧何之于刘邦——伟大的副总指挥。

如果看汉室的红头批复,还是先写诸葛亮,后写法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肱骨”重要还是“谋主”重要我不知道,反正从劝进表的排列来看,还是先写肱骨,后写谋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团的人事大权也在诸葛亮手里。发现杨洪这样的人才后,村夫不用跟谁商议便能立刻填写干部任用表呈左将军审批。还是州郡级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郡的上一任是何方神圣呢?恰恰是法正。“谋主”在定军山下提头卖命,“肱骨”喝着咖啡把他的职位免了,你说气不气人?这不仅意味着诸葛亮的地位更高,还意味着2人的私交也不错。

肱骨:谋主,我把你的职位、土地、食邑和部曲送给杨洪了,你开不开心啊?

谋主:别烦我,我在替主公挡箭。

可怜吗?还有更可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正有点不注重人品修养,下属受不了只好去给诸葛亮打小报告,也间接意味着诸葛亮的官更大,找个官小的顶啥事?你觉得华妃有问题,只能找皇后而不是甄嬛,至于皇后听了弄不弄人,那是皇后的问题。

诸葛亮说法正是翅膀,当然能帮人飞翔,但没有了肱骨(四肢),人还能飞吗?

相互的称谓也看得出来。国家治《蜀科》,法正“谏”(作为下属建言):这玩意太苛刻了,末了被村夫直接驳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照正式的干部任命,只要有脑子,逻辑也是想得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书令的确是个大官,问题是法正挂掉以后,其继任者依次是刘巴、李严,是不是又要脑洞一下这2位的地位能吊打诸葛亮呢?

因此,就算村夫的官位没啥动静,但从将军主管升格为大王主管,还是牢牢的把持着核心部门。

法正早逝,倘若坚持到昭烈登基,当个司徒是没问题的,但汉司徒的地位估计不会比曹丞相更重要,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如果法正是宠妃,诸葛亮就是皇后。如果法正是公司智囊,诸葛亮就是常务副董。皇帝当然喜欢睡宠妃,但后宫还是皇后说了算。智囊当然能解决难题,但只有副董才能负重前行。

再举个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夷陵之战这种情况,没法直接去拦。

涉及根本性的矛盾,领土之失;涉及君臣互信,二弟被刺;涉及庙堂基础,荆州派的老家;涉及集团的发展框架,左右出兵;涉及人口、税收,小钱钱……

因此秦宓直接去拦,牢狱之灾;赵云直接去拦,左迁二线;众卿屡次要拦,天子置之不理。

毕竟,大耳定蜀靠的是一帮荆州派,如今这些人的故乡变成了国外,史书上的“群僚屡谏”,大概率也是益州人之谏而已。

这些益州土著,怎能体会故土失去的感受呢?再加上半路出家,未必比荆州人的话语权更多。

诸葛亮说法正能拦住刘备,是由于“亮每奇正智计”。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想到不一样的办法。

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是次次都这样——使村夫也觉得讶异。

这就是“谋主”的作用。因此,诸葛亮说这话的意思是:或许他才能想到不一样的办法劝劝主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没有记录法正对夷陵之战的看法,但知道他的立场其实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9年定汉中,第二年220年法正卒,而关羽死于219年岁尾。也就是说,法正生前对此事表达了态度,于是诸葛亮才会把希望寄托到这位屡出奇招的同僚身上。

智囊会怎么去阻拦呢?因此,这段引文的重点在后半部分:即使不行,也能避免大败。

法正是“谋主”。他的智谋决定不了国家实力的孱弱,荆州已失。他的智谋弥补不了水战不如吴军,天然缺陷。他的智谋更改不了江东的地形地貌,火攻依旧。

“谋主”能揣摩上意,抓住天子的“软肋”——比方说在汉中时替刘备挡箭,一方面是他的确很重要,另一方面还在于抓住了刘备痛失过庞统的PTS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法正的特长在于了解对方的内幕,汉中长期对峙期间,是他指出“(操)必有内忧”,即:曹操步入花甲,重点要解决的是晋王篡汉的事,没时间来打费时耗力的“持久战”。

孙权为了取荆州,假称送世子当曹魏的人质。这个谎能维持多长时间?只要刘备自己能苟住,局面就会有松动。

因此法孝直若在,一开始多半会随刘备出征,待夷陵之战进入长期对峙期时再来劝:“今当兵退秭归,维持战略压迫,待曹孙两家反目,吴狗必破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代入宠妃的视角就能理解了。天子要干任性的事,宠妃多半先是顺其而为,待情绪舒缓,抓住机会再行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