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忠。

从公元200年开始,协助刘表的表亲刘磐负责长沙防务,多次与东吴名将太史慈对抗。而且还一直处于攻势,10多年没吃过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黄忠后来去蜀汉当上后将军,也就是《演义》里的五虎上将。

2、甘宁。

原籍四川,东州之乱后转附刘表,未得重用,接着下派到江夏郡又被黄祖嫌弃当普通人看待,因此去了东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宁为刘表效力的时间不长——只有3年。但在此期间,也协助黄祖击退过孙权,还射死了东吴将领凌操。如果论新人表现欲,绝对是妥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宁归孙权后得到爆发,前期在逍遥津与张辽平分秋色,后期又与周瑜暗合力主“2分天下论”,是石锤的智勇兼备的人才,堪比“5虎上将”级别的存在。

如此人物,刘表以“常人待之”,着实可惜。

3、文聘。

先事刘表,后去曹魏。

正史中的文聘并非一介武夫,他当了10余年的江夏太守(含曹魏期间),而像太守这样的人物多半需要军政兼优——既要负责军事防卫,还要经营内政治理。

以下评价都来自曹魏的史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魏略》把文聘单独列传出来?因为他是全魏国近90个郡守里拉榜排名前4的存在。估计后45位的,史书都懒得写名字。

此外,文聘还是大魏国的后将军(五虎级别),多次从征东吴。最出名的就是烧毁了关二爷的舰队。在襄樊之战中是唯一取得战果的曹魏将领,论表现吊打曹仁、于禁、庞德、徐晃等等一杆子土著明星。

4、李严。

《演义》里的李严第一次出场属刘璋,不少人还把他划为益州派。其实是妥妥的诸葛亮老乡——三国时南阳人。年少成名,在家乡就表现出优异的干才。曹操入主荆州,遂西投刘益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记载:刘备死前安排李严为顾命大臣,向诸葛亮看齐——集团副总。一路平步青云,直到继承关羽的前将军之位。论官职显赫,是继关张马黄之后蜀汉武将里的第一位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庙堂重臣,李严还曾劝诸葛亮称王。事实上是希望作为等价交换,能从益州里面单列5个郡为巴州(重庆直辖的考据?),给他当食邑。

5、霍峻。

南郡人。先被刘表招募,后又带一群家乡父老随刘备入川。官职还不低:中郎将。地位超过了同期同样带人投靠刘备的魏延——牙将。要知道此时的诸葛亮,也不过军师中郎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取成都后,又获封梓潼太守,位比张飞的巴西太守,一东一西负责汉中的防御。比起许太傅、射中郎、赖太常等等,是蜀汉前期少有的兼具名号和实惠的人物。只可惜40岁就英年早逝,未能更进一步。

军事能力:防守能力突出,以区区百人抵抗万余敌军整整1年,为刘备争取了时间。个人谋略与战力:带数百人从万军中突击,取敌将首级。堪比史书上的张八百破十万、甘兴霸袭曹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虽然刘表也拥有过“五虎上将”(或者叫堪比5虎的存在)。但大多存在未尽其力的问题,致使这5人里3人去蜀汉,1人去曹魏,1人去东吴。

不仅如此,这是刘荆州与赤壁战前孙权的实力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喜欢拿“平世三公”来吹捧刘表的实力,说他在乱世稳定了荆州,兴学、仁治、吸纳北方人才和兵力雄厚等等,其实贾诩的这句评价全文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史书,刘表更习惯用政略来处理问题。前期容忍张绣渗入荆北,后期招募刘备驻扎新野,联动巴蜀的东州之乱,暗接江东诸葛玄等等,都是能不动干戈就不动干戈,能请打手就请打手,能“韬光养晦”就“韬光养晦”,把“上兵伐谋”运用到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单骑定6郡”的事迹也的确令人叹服,但依旧是在用庙堂之术:来平衡当地豪族的矛盾,得到共同拥护。荆州实务还是交给蔡氏和蒯氏两大家族来把持,自己更像是“虚领” ,这也是没有平衡能力,他2个儿子都坐不稳江山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表也很少有亲自带兵的记载。跟曹、孙、刘、袁、马等不同,他更喜欢坐镇后方,调度下属去前线。如此特色,定性了荆州集团不是1个集权高效的征伐系统。

“政略”:在“和平世界”能玩转,却跟不上“征伐世界”的节奏。刘表把政略玩到极致,变相是在降低自己的武勇。

像2袁、孙权这样的再不知兵也要勉力把握军权,其目的是确保对武装力量的掌控,哪怕屡逢惨败也不足惜。

精通政略的刘表能使荆州成为乱世桃园,引不少人才来投,但疏于战略的刘表假人之手掌控实务,就扩充不了领土,提供不了上升空间,积累再多人才也用不了、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