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绵阳六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参展,其中一件雕刻“三年相邦吕不韦造”铭文的青铜戈备受各方关注,这也是此文物2020年出土后首次公开亮相。

雕刻“相邦吕不韦造”铭文的青铜戈,四川省内仅有两件。近日,绵阳市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三年相邦吕不韦造”青铜戈的出土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施工

发现“吕不韦造”青铜戈

2020年秋季的一天,在绵阳高新区永兴镇茅针寺村一处建设工地上,开挖掘机的师傅一铲子下去,带出了几块黑漆漆的木块,他心里一个咯噔,“估计是挖到古墓了”。

很快,绵阳市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根据现场暴露的情况,初步推断此次发现的墓葬为西汉早期的土坑竖穴木椁墓。

在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绵阳市博物馆于2020年11月6日组织专业力量,对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中出土青铜戈、箭镞、箭头、弩机等文物。其中的青铜戈,正是此次赴陕西参展的“三年相邦吕不韦造”铭文青铜戈。

铜戈铭文

见证秦国兵器铸造制度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是战国晚期的著名商人、政治家,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被任命为丞相。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太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后世因避讳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因此,铭文中的三年,是指秦王嬴政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相邦吕不韦造”铭文青铜戈铸造精美,全长26.1厘米。在铜戈上阑正面雕刻有铭文“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zhé),丞义,工成”等,背面刻有“可”字,上阑另一侧铸有“寺工”二字。意思是秦王嬴政三年,这件青铜戈由吕不韦监造,由名字为詟的寺工、名字为义的丞、名字为成的工匠分级负责铸造完成。从铭文可以看出当时严格、规范的兵器铸造制度,这也是反映秦国兵器铸造制度的有力证据。

背景分析

墓主疑为驻地军事将官

考古资料显示,目前四川省内仅发现两件有“相邦吕不韦造”铭文的青铜戈,除了绵阳出土的这件外,另一件于1987年在广元青川出土,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为何在绵阳境内会出土“相邦吕不韦造”铭文的铜戈?这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后,蜀地就纳入秦国版图,同时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政策,《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的记载。秦王嬴政将吕不韦贬黜后想把他发配到巴蜀,但吕不韦不愿意到蜀地,最终选择了自杀。

为了确保蜀地稳定,秦国必然会派军队驻防。古绵阳地处金牛古道重要节点,绵阳出土青铜戈的墓葬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品阶不低的军事将官。“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在绵阳出土,不仅充实了绵阳早期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料。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贾非 校对:张春梅 审核: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