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两代的组织架构。刘邦时期分2个层级。主官:刘邦。下设军事部门:主管韩信。后勤部门:主管萧何。战略规划部门:主管张良。情报部门:陈平。外交:骊食其。同一级别的超一流人才有5个,同属第2层级: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包括刘邦自己也会打仗。逼不得已提枪上马就能干。只是他更像居中的人设,更会当领导。蜀汉。3个层级。天子:刘禅。下设丞相:诸葛亮。丞相之下再设内政(包括发展经济、日常政务、社会保障等)和军事(包括战略规划、后勤运输、战场指挥、军功奖惩等。)2大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分工用语不准,见谅!第2层只有孔明1人算超1流。相当于以上5人的工作全包了,还不含理政。作为实相,出征是韩信,回家当萧何,规划充张良,情报靠自己、外交也竭虑。天天熬夜加班,54岁就死了,咋死的?累死的。

即使是第3层级当中的一项,也需要一套独立的运作系统和相当层次的人来分忧。这就好比网络节点的信息搜索、存储、处理、回馈功能。面对海量的军国大事,诸葛亮都要凭自己1人作出思考和回应。因为他背着的,是至少比刘邦更平庸的刘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捎带,说诸葛亮不会管理的,先弄清楚什么叫人才短缺、才不配位。然后再去当个小老板,把如今最恼火的员工“裸辞”问题解决好再来嗨,好伐?此文仅举1例:同时代喷诸葛亮不会用人喷出经典的叫:杨颙。时任丞相主薄(丞相府秘书)。

当他看见“亮尝自校薄书“时,便“直入营门,谏曰:(明公啊)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鸡主司晨、犬主司盗。牛羊司耕。犬主主盗。尽欲以身其役。岂其智之不入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老大,工作不是这么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把事情都揽完了,不知道分权,除了把自己搞得神形惧疲,最后也会一事无成的。这一段也成了如今打了鸡血的人力资源大师,搞韭菜培训的经典材料。可是,若诸葛亮真是不懂管理,嫉贤妒能。估计这话一出就算不被打击报复。

杨颙的仕途前景也堪忧了吧?然而事实却是,“亮谢之。”甚至感激涕零——《读通鉴论》:公泣杨颙,盖自悼也。还立马提拔为全国组织部副部长(东曹属)。从丞相府出来,去做负责蜀汉省部级(食两千石太守级别)以下干部任用的官。

活脱一副发现了人才、欢欣鼓舞之态。谁知道后人会断章取义搞不全文引用,如之奈何?各司其职,分权负责的道理诸葛亮会不懂?自古又有哪个权臣是靠折磨自己来掌大权的?寻常官员:给他100个县,99个使唤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之才:给他100个县,他能把一大宗纷繁复杂的大繁,梳理成一套井井有条的大简。和萧何类似,这叫脑袋里有一套操作系统,将100个县的税收、司法、民政、粮运、兵员等等事项搞得井井有条。所患的,无非是没发现符合岗位的人才而已。

而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其特长为:寻常武官,带100万人出征,约摸有一半会非战斗减员。什么叫“多多益善”?同样是100万人,韩信能够迅速搞好整编。用自己的1套治军理论和指挥系统,梳理成一支上下一致、通臂如意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万人在1人领导下令行禁止,完全不用上一级的领导操心。上级部门还可以随时抽调部队,我再招募训练新兵,又能于短周期内投入战场。这,就是另外一套体系了。两套系统都是大专业,但凡能研究透一项,也是如萧、韩一样名垂青史的人物。

然而400年后,诸葛亮1人却能身兼2项而皆成。《晋书职官志》:灭蜀后,晋武帝(司马炎)使陈勰学诸葛亮用兵之法。制甲乙校标之帜,勰暗练之。每出入,勰持幡旗在乘舆左右。帝以为典军中郎将,迁将军,为帝所重用。

若晋代官史不是在贬低自家皇帝。被如今捧为“真小人”鼻祖的司马氏,包括西晋的历代皇帝,竟然全是妥妥的“亮粉”。就如同曹操一直都是“备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又能如何?不还是被现在一群“在商言商贩子”讽刺为“伪君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若替换成韩信,带兵出征可以。内政这块,他可没修过,是替代不了孔明。刘邦跟项羽在垓下打成什么样子?不也得靠萧何在后方足兵足食?从天下大势来讲。孔明治下的蜀汉,是失去刘、关、张和夷陵众精英,以及荆州的蜀汉。

面对的是已经统一了近20年的北方——从208年曹操斩蹋顿、还许都时算起。而楚汉争霸时,项羽分封18路诸侯,把自己分割成10几块。刘邦本着联合敌人之敌人原则,积极联络假齐、英布、黥布等势力,围歼1个锋芒过露的项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自韩信以下,从关中出击而定天下,是中国千年历史中的特例。其余的皆败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什么韩信能成为千古独一份,而诸葛亮死活打不进来?

原因有三:一是民心向背。韩信时期的关内老百姓是亲人送水来解渴。这一点,诸葛亮仅仅是在一伐时,或许遇到过(凉州三郡齐叛)。之后的4次,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手不断增强的戒备,眼睁睁看着“人心思汉”变成了“人心向魏。”

其二,防御部署。若再给章邯10年,凉州的人力、物力也不会像初期那样渣得可以。更何况是20年,约摸着淮阴侯也会和武侯一样拱不进来。其三,便是天道。汉初。祁山道和陈仓道其实是有西汉水和嘉陵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意味着刘邦大军能相对容易的通过秦岭北上(可以通过一条条大船来解决物资供给)。然而在刘邦东出成功后的20年,发生了著名的武都大地震。导致两江下游的水库破坏和上游水位降低,大船也再难以扶摇而上了(另说改道)。

无论是改道或是水位下降,冥冥之中,这终成为了武侯北伐的致命短板——运粮。传说中的木流流马。则更有可能是为了应对水位降低、水流湍急的小河沟,而发明出来的运粮小舟。舟艇比楼船,对比一下,这效率不知差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与诸葛亮,看似战绩千差万别,但同入”武庙十哲“,更多的还是在于时运、国运的原因。譬如:武都大地震在前汉那年震了,你”兵仙“也不会那么容易。当天运不在,纵使武侯“体资文武”,流尽最后一滴血又如何。

”知天易,逆天难!“哪个时代能看透一切,空负一身本领,又无可奈何的英杰,亦不是感叹时运不济,而令人感到同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