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其执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缓刑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

一般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而且要同时满足罪行较轻、本人悔罪态度良好、不会再犯罪、对他人没有危害的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缓刑5年内再犯罪,算不算累犯,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天来给大家详细说说。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一般累犯成立要件如下: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则不成立累犯。

2、行为主体实施前罪与后罪时,都必须已满18周岁。犯后罪时不满18周岁的,不得认定为累犯;同样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但犯后罪时已满18周岁的,也不构成累犯。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指确定的宣告刑为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指根据后罪的事实和刑法规定,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4、后罪发生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5年的期限,从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赦免之日起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本条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是区分是否构成累犯的标准,也是最大的争议。

从现行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法条原意上来分析,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均难以构成累犯。

其主要理由为:把量刑、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等刑罚的具体运用等同于刑罚的执行依据不足。既然刑罚被缓期执行,则意味着刑罚没有被执行。刑法也明确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

因此,缓刑犯在缓刑期间接受考察,并不能说是在接受刑罚处罚,执行刑罚对缓刑犯来说仅是一种未来的可能。缓刑考验期满不是原判刑罚执行完毕,而是原判刑罚不再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缓刑考验期满三年内又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否构成累犯问题的答复》中明示:“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是在一定考验期限内,暂缓执行原判刑法的制度。如果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再犯新罪,实际上并没有执行过原判的有期徒刑刑罚;加之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一般犯罪情节较轻和有悔罪表现,因其不致再危害社会才适用缓刑。所以,对被判处有期徒刑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三年内又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可不作累犯对待。”

此司法解释虽然在新刑法之前颁布,但其意思表示与现行刑法并不相抵触。

综上,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以及被判处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的,都不成立累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