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95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1.

整理文档时发现的一篇久远的演讲稿。

很久以前,远离家乡,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

那时年少,以为能很快找到新的朋友,旧友也总是能保持联系,新的城市,总能有新的热闹。

没想到交友这件事比我预料得更难,且不说话是不是能说的投机,首先能顺畅地保持交谈就是一件难事。旧友自然也没能全部保持联系,失去联系的反倒更多,因为各自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以前旺盛的分享欲,也眨眼消失无踪。

2010年(现在发现真是久远啊),我开始失眠。

失眠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只是脑海里有一个念头,怎么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想要在一个新的城市扎下根,房租首先就让人头疼,学业或者工作,不顺利的时间反倒更多。我似乎为了成年生活做了很久的准备,但到头来,其实什么准备都没做。课堂里没教我们的第一课,是如何面对不顺利。于是在挣扎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无力。

这也难怪,坦然接受失败,坦然接受一时的不顺利,是从小到大我们都没能接触的课题。

我们总相信,努力就一定会有一定的结果。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最终选择努力,是因为这是我们极少数能抓住的确定。

在这条确定的延长线上,或许会有结果,但也或许没有,这一点,没人告诉我们。

同样没人告诉我们的,是路的尽头没有任何人在等。

我从前读村上春树,他说最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里面那永恒的抓不住的绿光。

于是我去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一遍读懵懵懂懂,第二遍读才明白深意:

盖茨比以为自己能够跨越阶级,就能重获年少时的爱情。他在努力挽回的,恰恰是不能挽回的:过去。

孤独便是此刻必然会出现的事。

它不是没人跟你说话,也不是年少时矫情的想法,而是实打实地存在于大多数时刻。

因为我们或许偶能遇到同伴,但一路前行的过程,终归是属于个人的事。偏偏人很难离开人生活,从最开始,人类的脆弱,就注定着我们心底总是向往着沟通。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里写,无论是谁,都会在面对宏大的世界时,产生不安感。

如今我们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瞬息万变,我们能看到的世界,也远比从前更大,反过来,就更显得自己渺小。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实际上,大多数时刻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真诚遇到的大概率是敷衍,就连善意都常被辜负。

事与愿违的时刻出现时,孤独也会一同出现。

2.

我依然记得我最初是怎么度过失眠的。

当时打包行李,也不知怎么的,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挪威的森林》,还有一本是《平凡的世界》。失眠的很多个夜晚,我尝试了很多办法,喝热牛奶,吃苹果,数羊,通通无效。那时候手机的功能也不像现在,只是能上网,浏览网页,能听歌,能跟朋友聊天。失眠的夜晚什么最难熬呢?

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度过这些时间最难受。

于是我打开了《挪威的森林》和《平凡的世界》。

我大概是在这个时刻第一次真正领会到文字的魅力,这两本书的出版明明距离我也算遥远,里面的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甚至跟我的生活几乎没有重合之处,可我依然能感觉到作者在隔着岁月跟我说话。

前文所说,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真诚遇到的大概率是敷衍。

但倘若是阅读呢?我发觉,一本好书的背后,是百分之百的真诚,只等着读者的翻阅。

后来又长大了一点,又读了村上春树的随笔,也读了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两位作家都写到,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是如此孤独。

但他们坚信,孤独的尽头,是遇到某种程度的理解,两个陌生人,会因为文字产生沟通。

这样的沟通自然比不过我们日常中的对话,但信息的密度却不相同。

2013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回头看,书里的内容真是稚嫩的可以。

所以往后的每一本,都要求自己至少多思考一点,多往前走一点。

但恰恰是因为那本书,让我开始遇到了许多读者。

我逐渐意识到,生活的道路对每个人都不同,但过程却都很相似,遭遇事与愿违,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无聊也常会侵袭我们的生活,而大多数时候,旅行并不是一个可选的选项。换句话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一边痛骂生活,一边又在目前的生活处境中向前走;我们只能一边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一边又不得不在目前的道路中前行。

人和人的不同点很多,悲欢也各不相通,这是因为我们之间有时差,也有距离。

这世上可能也有一个人正走在漆黑的隧道中,但因为距离遥远,你们彼此之间也没有认识的可能。你的朋友或许也正因为中年危机而头疼,而你确实也到了中年,但生活方式的差别,使得你暂时没能完全理解他的痛苦。即使理解,也无法采取有效的安慰方式。

你所走的路口,先前也有人走过,只是当你走到路口的时候,空无一人。

文字能够跨越时间,也能跨越距离。

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能读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作品。

作品里写的无论是哪种故事,本质上都在写,他们比你早一步到了人生的路口,故事里的人物也到了路口。因为人与人不同,路口自然不同,但能跨越时间的作品,文字背后的真诚却能让你从不同中看到相似。

于是只要还有文字,人就能够对抗孤独

无论是写作者,还是读者,书写的过程,便是倾诉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

倘若没有遇到倾听,倾诉本身也是好的。

3.

演讲稿不是到这里结束的,因为是去的大学(说起来好久没去了),所以后续还有挺多。

但跟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相关,所以也就不放在这里。

2024年,我依然在阅读和写作。

空气在大多数时候依然沉闷,但少数时刻,还能是好的。

我眼里的北京,也变得跟从前不太一样,从前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或许现在也还是如此,但我更多时候,能看到的,是疲惫和疲于奔命。

我不知道2024年会过得如何,我也逐渐开始不太在乎,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能把眼前的生活过好,就已经需要竭尽全力。

然而倘若是孤独这件事,我还是能够坦然应对。

因为这世上还有文字。

那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听到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声音。

就好像终有一天我读懂了年少时学过的诗歌,读懂的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回过头对我说:你也到这里啦?

是的,我也来到这里了。

以上。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