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九州春秋》:“绍遣灵攻(公孙瓒)。灵家在城中,(公孙瓒)将灵母弟置城上,诱呼灵。灵望城涕泣曰:“丈夫一出身与人,岂复顾家耶!”遂力战拔之,生擒雍而灵家皆死。”

同样是《九州春秋》:“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两件事情相隔不过3年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灵

从一个不顾至亲、只为社稷的忠臣,到良木择栖、背主投敌,这转变也太轻易了吧?不过,后有李云龙不顾秀芹炮轰平安城。若论: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倒可称得上“大丈夫之志”,因公忘私。

问题的关键在于:“袁绍手下为何没有多少忠心的大将?”诸如此类众所周知的还有有文臣:郭嘉(投曹)、许攸(降曹)、田丰(下狱)。武将:麯义、臧洪(反抗)、张郃、高览(投降)。甚至曹操、刘备、吕布初期也都曾”归附“过袁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高2人投奔曹操

或者这么说更准确,为何袁绍手下那些原本忠心的文臣武将都纷纷离他而去?答案其实大家都知道:“外宽内忌。”也就是,表面上:“A,我们是兄弟,谁跟谁呀?”暗地里:”B,你最近帮我把A盯紧了,我感觉此人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逼死田丰

或者,”A,这事就拜托给你了,没有重要的事情不用汇报,我相信你。“没两天,”A,这件事情很重要哦,听B说,你那样办是行不通的,你还是按照B的方法来。“还有,”A,我觉得你按照这种方法干事情体现不了咱们公司的气魄。“

”体现不出新意,在干好事情的同时要注意国际瞻观。“试问,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干事情,谁能干下去?当然了,在和平时期,政府工作更加程式化。要求为官的早请示晚汇报,领导要加强监督、实时考核。做事情也需多方考量、兼顾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确建议?正确大还是我大

这没问题,也是安平时期需要官员勤勉用功、统筹兼顾、德才兼备的要求。否则必胜客服务员把”上等人“衣服弄脏了,想道个歉就了事?门都没有,就等着一大群吃饱了没事干的喷子来袭吧。所以没问题!

可问题是时机不对,战乱如汉末,你要再要求:赢,而且要赢得漂亮、赢得仁义?那与襄公之仁有何不同。譬如,近期两个中学生早恋做出不雅之事,老师扇女生耳光骂:不要脸。圣母心评价:你应该批评教育,不应当动手。会给女孩子心理阴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说的有道理,我偏不听

问题是这样的女孩子,批评还有用吗?如果我是家长有这样的女儿,老师扇完左脸,我扇右脸。再送副锦旗到教育局去,要求取消老师的记过处分。动乱年代要求官员怎样?面对突发事件要处理得下来。出现困难要想得出办法。

独自一人要HOLD住场子。结果重要才是真的重要。这也是曹操一开始在正式公文上写下“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的原因。当然了,袁绍也是官二代里比较厉害的了。”四世三公“嘛,近五代里,他是袁家发展得最好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琳骂过我?无妨,有才

可作为和平时期的守成之主,当然可以像现在的老板一样,”让下属随时处于不舒服的状态。“还可歌颂曰:“不舒服久了,自然就舒服了。”战争时期你要再让人不舒服试试?也怪不得原本忠心得连家人都不要的朱灵,会弃暗投明了。

这就叫,宁愿在曹营因为能力不足而战死,也不要在袁军窝囊受气而屈死。所谓“读书人”常为袁绍翻案,说什么袁绍官渡之战指挥没问题,主要是下边张郃许攸临阵投敌的。莫非不知为君者,善识人也要善用人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正让你几个不舒服就行了

是没有生活在战乱年代,不能体会张郃忠言被拒、反倒被诬陷治罪的心情罢了。毕竟,网上键盘啪啪打就行了嘛,又用不着跟人打交道。你让他到阿富汗、叙利亚还有现在的印度生活试试,估计是哭着喊着回祖国吧。

因为那里的人才能真实体会到,平静安宁生活之宝贵,愚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