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这样形容青春期的孩子:“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的确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稍有不慎就会爆炸,伤人亦伤己。
而孩子早恋,这个炸药包,就象盘旋在父母头顶上的一架飞机,害怕有一天,它就会降落在父母头上,父母时进警惕,又无从应对。

有果必有因,解决问题需从源头找起,着急、禁止、谩骂都无事无补,反而会让“早恋”变成劫难,伤害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孩子的一生。

一、早恋如何定义,何为早,何为晚

一、早恋如何定义,何为早,何为晚

“早恋”这个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早恋,也叫青春期恋爱,是指未成年男女之间的双向恋爱或单向爱慕关系。

在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一般都在13到20岁,男子成婚的年龄大概在15—20岁。

《周礼》中记载了女子的结婚年龄为20岁。
春秋后期,霸主越王勾践规定了女子的结婚年龄为15岁。
战国时期,女子结婚年龄降低为14岁。
秦国更是规定女子身高达到1.3米就必须要结婚。
到了汉代以后,女子的结婚年龄普遍都是十三四岁。

可见在古代,男女成婚的年龄很早,压根没有“早恋”这一说。

在清朝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观念认为“早得儿子早得福”,早恋问题也不存在。 所以梁山伯和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才会流传至今,成为爱情忠贞的楷模。

1950年,中国颁布《婚姻法》,革除了旧时代包办婚姻的陋习,建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婚姻法》明确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得结婚”。 但这时候“早恋”的概念还没有诞生。

直到60年代起,中国人口增长,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增长,国家开始提倡“晚婚晚育”。 这个时候,“早恋”一词,就横空出世了。

“早恋”一词在西方称青春时期的爱情为“puppy love”,直译过来就是小狗般天真可爱的感觉

青春期的恋爱,就像小动物那样纯真依然,完全发自天性,不掺杂名利。 纵观西方文化并不反对“早恋”,

早恋其实就是中国“专有”的。

二、探求孩子早恋背后的原因,揭开神秘的“早恋”面纱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早恋”? 亲子教育专家李玫瑾说:容易产生早恋的孩子,主要原因有两个:身体的变化和家庭爱的缺失

1、身体的变化

《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荷尔蒙的影响,再加上生理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异性之间容易相互吸引。 此时孩子们的爱,爱的是性激素的分泌,被吸引的是荷尔蒙。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产生好奇、欲望和向往,这是人性使然。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12-20岁处于“生殖期”,对人类生殖器结构和副性特征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有了主动探索的原始欲望,这时性的压抑逐渐解除,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恋爱。

所以父母应该正确的看待,不必如洪水猛兽一般对待,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孩子长大了。

2、家庭爱的缺失

有些家庭关系紧张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寻求异性的陪伴和关爱。这些孩子可能缺乏家庭温暖和支持,因此更容易产生早恋现象。

孩子得不到父母关心与爱,不仅容易早恋,厌学、叛逆也会随之而来。

据调查显示,很多问题少年都在童年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没有享受到愉快的亲子时光,孩子缺少亲情呵护。

老话说‘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缺什么’,还真是这个理儿!

孩子没得到父母的爱,就会去寻找他人的爱。而父母的爱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心灵上的同频。

早恋就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父母们用智慧的头脑正确引导,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事实存在的。

三、孩子早恋,父母学会这3招,让孩子安稳渡过

三、孩子早恋,父母学会这3招,让孩子安稳渡过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早恋时,这3个方法用起来,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1、给孩子写一封情真意切的祝贺信

当发现孩子有喜欢的异性,或有人喜欢他时,父母唯一要做的是祝贺,祝贺孩子的成长,祝贺他有异性欣赏的品质。 祝贺的话,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当面说出来。

2、找个适当的时间,彼此冷静的谈一谈

当我们为孩子写了一封友好认可的信或小便笺时,孩子也就会对父母坦诚了,也能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对异性的想法了。

所以有必要与孩子静下心来聊一聊,谈话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性知识——让孩子正确理解对异性有好爱的原因;
父母或朋友间曾经的恋爱——让孩子知道让孩子知道恋爱并不神秘也不可耻,而是美好的一份感情;
双方如果分手后的态度——要让孩子知道,学生时代的感情往往不可靠,一段感情的破裂就能毁掉一个学霸。

此时也是父母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渗透给孩子的最好机会。
3、要对孩子表达信任,相信他能正确面对这一段青涩的感情
首先,鼓励你的孩子多跟异性接触,因为只有多与异性接触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这样对他人生未来选择他的另一半做了充足的准备。
让早恋变成他人生路上的“早练”,助力他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引导孩子去关注未来,当你不停的进到更优秀的学校的时候,那你身边的人才优秀,那么选择的对象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