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钱竹 广州电)2024年1月17日,“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届广州设计三年展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展人,维姬·理查森(Vicky Richardson 英国)、又一山人(黄炳培 中国香港)、李德庚、王乃一担任主题展策展人,胡智义(Joseph Foo 马来西亚)担任社区项目策展人。
展览以“有温度的存在”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资料文献展,以及多个社区项目、平行展共同聚焦设计的人文关怀。
主题展邀请来自约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组设计师、艺术家参展,向观众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温度”的设计,解析和呈现当下智慧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样本,促进当代设计及文化创意在中国社会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及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有力的能量。
据总策展人王绍强介绍,“有温度的存在”这一主题源于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及对设计本质的重新审视。在当代语境下,设计作品中的“温度”日益重要。“温暖的设计”不仅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还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精神诉求与情感共鸣,增加人们对设计作品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资料文献展以“时间印象”为主题,呈现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设计的现状与背后的文化价值。此外,本届展览还联合了部分优秀的社区项目,构成以“社区·设计”为主题的平行展,展现其中沟通和基层行动的力量,希望以此激励更多个人和社区通过设计推动教育和变革。
广东美术馆发起并自主策划的“广州三年展” 是我国最早的城市三年展之一,也是广东美术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自本届展览筹备以来,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多位对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等领域具有较高关注度、敏锐度和观察力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本次“广州设计三年展”的策展和专家团队。
据悉,作为广州的文化盛事,“广州三年展”已成功举办七届。2024年,广东美术馆守正创新,重磅推出“广州设计三年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世界搭建艺术与设计的桥梁,构设理论与实践的枢纽。广东美术馆希望此次展览能进一步拉近大众与设计的距离,传递“温暖的设计”,力求为设计创作者提供探讨当下及未来设计研究观念、设计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平台。
展览同期还举办了广州设计三年展设计大会,设计大会在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举行。大会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阐明“有温度存在”的意义,结合不同地区对于设计价值与未来探索的行动案例,为中国设计当代实践以及设计理论的研究树立方向。
主题展Theme Exhibition
第一板块
筑建的生命 家为温度的存在
策展人:王绍强、维姬·理查森
策展人王绍强介绍说: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肌肤之目》一书中讨论了人与空间、建筑的关系。这种关系与真实而整体的感官体验紧密相连,“建筑之于人不仅仅是视觉性的理解;同时也是用脚丈量着道路的宽度和肌理,以身体的重量与厚重的大门相遇的种种体验……”,于此材料、材质、色彩与结构等等都特定的环境下在激发着人的行为反应与情感感受。人们在空间中真实的行为和互动,完整了建筑空间的意义。建筑所庇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情感与思想。它为人类间的关系建立了物质场域,同时也在情感与环境,当下与历史线索中,抵达一种平衡。在今天,我们希望这样的平衡和筑建是具有具体的功能意义并保有情感温度的;它包含了对社会群体的关注,能够在文化亲密感中形成一种连接,维护人、空间与自然的尊严。
王绍强说:如果语言是思维阐释的载体,那么人们在空间中所进行的筑建,正是人类思考与情感对现实世界的具体回应。“具体”与普适性中“平滑的想象”相异,意味着对地域性、文化观察、群体研究等特殊性的思考。在这一板块中,我们试图将空间的筑建呈现为一种连接的建立。一方面,它桥接着人群活动与场域空间,通过建筑与气候地景、自然生态,风俗文化的融合,使人类活动成为环境系统中的一部分。20 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将建筑学与生态学系统地整合于一体。对此,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建造的直岛地中美术馆曾予以回应:建筑消隐于自然的延伸。而以来自原生环境中的材料进行筑建,一石、一瓦、一木 …… 所营造的深入人心的情感及文化的亲密感,不仅消解了人为空间的介入性,同时,暗含于其中的土地尊严与文化血脉之间的联系,将人类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这样的连接亦是空间嵌入于时间的连接,它桥接着对在地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生存的展望。筑建的生命同样包括了赋予建筑生命更新的力量,旧建筑的再造使建筑本体不因时代与功能被荒废,而是在不断桥接新的空间想象。这份想象与时间有关,对在场者平等地悦纳。
策展人维姬·理查森说“对我来说,所有与人类有关的都是亲切的。” (特伦斯)策展人介绍:大约在公元前 160 年,非洲 / 罗马剧作家特伦斯写道:“对我来说,所有与人类有关的都是亲切的。”看着采访者与建筑师的对话,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话。这里展示了每位建筑师为“有温度的存在”设计的家。
维姬·理查森说:无论是我们在体悟一处空间时所表现出的同理心,还是我们在共同创建一座建筑时所结成的纽带,抑或是我们对一个地方所形成的跨越时间的记忆,建筑都是人性的外在表现,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维姬·理查森说:这里所展示的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年代,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地理背景。年轻的英国作家妮玛·默里和特斯霍姆·道格拉斯·坎贝尔通过与建筑师们的一系列对话,生动地呈现了他们的作品:布恩瑟姆·普莱姆塔达的“大象之家”;维努·丹尼尔的“音乐家之家”;阿帕拉塔建筑事务所的“艺术家之家”;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儿童之家”;以及阿里雷萨·塔格哈勃尼的“诗人之家”。
展览现场,年轻的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巴林顿·利奇和凯伊·宋的摄影专题文章以其文字之光照亮了美术馆的空间,娓娓道出他们深深钦佩的前辈建筑师蕾尼·加尤斯特 (1929-2023) 和肖恩·德·布拉卡姆 (1945-) 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些闪耀着熠熠人性光辉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这些建筑凝聚了设计师的妙思与灵感,令人心生敬慕,而又毫无高不可攀之感。而有温度的存在入住其中,尤如画龙点晴,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由阿帕拉塔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书凳,更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空间。在这静谧的一角空间里,您可以与人同座,安静阅读建筑师所推荐的书籍,在幽幽书香之中,与作者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对话。
安琪拉牡蛎脚手架
查朋·春鲁迪(泰国)/ 查特建筑事务所
Angsila Oyster Scaffolding
ChatpongCHUENRUDEEMOL(TH) / CHAT Architects
2023
大理洱海生态驿站
孟凡浩(中国)/ Line+建筑事务所
Dali Erhai Lake Ecological Rest Station
Meng Fanhao(CN) / Line+ Studio
2022
架讓
石大宇(中国台湾)/ 清庭
Shelf
Jeff Dayu Shi(CN-TW) / Dragonfly
2021
塞纳河畔伊夫里中心城区改造项目
建筑设计师:蕾尼·加尤斯特(法国)
摄影师:尼古拉斯·巴林顿 - 利奇(英国)
The Urban Renewal of Ivry-Sur-Siene
Architecture: Renée Gailhouset(FR)
Photography: Nichola Barrington-Leach(UK)
1971-1986
苏州博物馆
贝氏建筑事务所(美国)
Suzhou Museum
PEI Architects(US)
1978-2019
大象的世界
布恩瑟姆·普仑萨达(泰国)& 曼谷项目工作室
Elephant World
Boonserm Premthada(TH) & Bangkok Project Studio
2020
诗人之家
阿里雷萨·塔格哈勃尼(伊朗)& Next Office
Poet's House
2024年竣工
Alireza Taghaboni (IR)& Next Office
Completed in 2024
第一板块艺术家名单
马岩松(中国)
贝氏建筑事务所(美国)
石大宇(中国台湾)
刘珩(中国香港 )
孟凡浩(中国)
许刚(中国)
诺埃米·布拉格(阿根廷)
塔皮奥·斯内尔曼(芬兰)
黄永才(中国)
查朋·春鲁迪(泰国)
叶敏(中国)
丁劭恒(中国香港)
晏俊杰(中国)
陈飞波(中国)
蕾尼·加尤斯特(法国)
尼古拉斯·巴林顿 - 利奇(英国)
布恩瑟姆·普伦萨达(泰国)
维努·丹尼尔(印度)
阿帕拉塔建筑事务所(英国)
东梅 & 刘小川(中国)
肖恩·德·布拉卡姆(爱尔兰)
凯伊·宋(英国)
阿里雷萨·塔格哈勃尼(伊朗)
第二板块
关怀羁绊
策展人:王乃一
策展人王乃一说:纵观历史,每当一个时代陷入危机与迷雾,人们总会试图走向未知的“应许之地”,走向依然模糊、仍旧危险的“无人之境”。对未来的过度期许与迷恋,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对“即将到来世界”的追逐之中,从而忽略当下此在的感知与征兆。“关怀羁绊”聚焦“当下”状态,以“关怀”介入时代的诸多迫切议题之中,而由此生发的实践将与每一个当下产生共鸣。
“关怀羁绊”策展借鉴了学者玛丽亚·普伊格·德拉贝拉卡萨的核心观点,体认其错综复杂的意涵同时,思考关怀的多种形式。多位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设计师、建筑师、思想家、活动家共同对这个一直存在但又愈加紧迫的议题做出回应,以设计传递善意,阐释“关怀”作为一种行动、一种状态、一种关系、一种省思等诸多维度。多重形态的关怀富有层次且精准地“嵌入”此时此刻之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沉潜时刻”,多个“关怀汇流”的现场构筑了一种进行式的居间状态,作为依然危机四伏当下的一个切面或片段,以悲悯心和敬畏心回应着世变。这些使不同维度的关怀不断生发、蔓延的现场不仅作为广州设计三年展的“关怀之所”,更是“在场性”、“当下性”在物理及精神空间多层象征的重叠嵌套。我们如何与当下所置身的某时某处产生联结、形成关照?“关怀羁绊”希冀创造多个“共同在场”的时刻,在集体感知与个体经验的共振之中照见彼此,进而 ( 重新 ) 构想关怀的政治、伦理与潜能。
变质
沙哈·丽文 ( 以色列 )
2017 至今
Metamorphism
Shahar Livne(IL)
2017-ongoing
海洋之椅
A.A.Murakami 工作室 ( 村上梓 & 亚历山大·格罗夫斯 )
(日本 & 英国 )
Sea Chair
A.A.Murakami(Azusa Murakami & Alexander Groves)
(JP & UK)
2010
疗愈空间
Alissa & Nienke 工作室
( 艾丽莎·范·阿塞尔东克 / 尼恩克·邦格斯 )( 荷兰 )
Spaces for Well Being
Alissa & Nienke (Alissa van Asseldonk/Nienke Bongers) (NL)
2014-2023
她的山丘 1 号 -5 号
林芳璐(中国)
She's Hills no.1-5
Lin Fanglu(CN)
2023
温室No.1 / 诊室No.1
MOS 建筑事务所
( 希拉里·桑普尔 & 迈克尔·梅雷迪思 )( 美国 )
Greenhouse No. 1Clinic No. 1
MOS Architects
(Hilary Sample & Michael Meredith)(US)
2023
有冇用
陈旻 ( 中国 )
Uselessful
Chen Min (CN)
2020
昼夜节律之家
科林·弗尼尔 ( 英国 )
Circadian House
Colin Fournier(UK)
2023
第二板块艺术家名单
内里·奥克斯曼(美国)
黑曜石工作室 ( 乔瓦尼·贝洛蒂 & 阿莱桑德拉·科维尼 ) (荷兰)
安东·西比克 ( 意大利 )
科林·弗尼尔 ( 英国 )
Terreform ONE 建筑事务所 ( 米切尔·约阿希姆 & 薇薇安·关) (美国)
林芳璐 ( 中国 )
MOS 建筑事务所 ( 希拉里·桑普尔 & 迈克尔·梅雷迪思 ) ( 美国 )
幻影工作室 ( 安德烈亚·特里马奇 & 西蒙娜·法瑞辛 ) ( 意大利 )
土上工作室(中国)
阿尔瓦罗·加泰兰·德·奥康 (西班牙)
Alissa + Nienke 工作室 ( 艾丽莎·范·阿塞尔东克 & 尼恩克·邦格斯 ) ( 荷兰 )
沙哈·丽文 ( 以色列 )
陈旻 ( 中国 )
A.A.Murakami 工作室 ( 村上梓 & 亚历山大·格罗夫斯) (日本 & 英国)
埃里克·克莱恩贝克 & 马蒂德·德拉克 ( 荷兰 )
第三板块
站在此时此地
策展人:李德庚
策展人李德庚说:我们都生活在“此时此地”。但当全社会都在追求更快速的改变,就意味着我们都忽略了“此时”,把幸福寄托给了“下一刻”;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商业全球化不断蔓延,每一个“此地”都在逐渐丧失其独特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向线上迁移,甚至连人们在“此地”的在场都越来越虚无了。似乎我们已不再生活在“此时此地”。从种种迹象上来看,我们的生活并未因社会的加速变化而变得更幸福,反而,焦虑、彷徨、孤独、空虚、缺乏意义感与归属感等问题纷至沓来。
在这个专题展中,策展人没有关注那些前卫的、激进的、革命的设计,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设计能看得见真实的当下,关注到有血有肉的人,进入到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充分感知每一个“此时此地”的存在意义,在具体的设计行动中,设计师才有机会关照到更多元、更真实的需求,逐渐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一点一滴地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注入人性的温暖,就此,设计也将拥有修补社会伤痛的力量。
这个专题展由三个单元构成,分别是 : 重新链接——旧资源的设计再利用 ; 轻设计,微改变——旧设计的迭代与修正 ; 有容乃大——折衷与退让的设计智慧。
第十九界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
庞伟(中国)
The Memorial Park for 19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Pang Wei(CHN)
2020
凳子的可塑性
元木大辅 (日本)
Hackability of the Stool
Daisuke Motogi(JP)
2019
第 117 号抽屉柜:“你无法放下你的记忆”
特鲁·雷米(荷兰)
Chest of Drawers No 117:
‘ You Can’t Lay Down Your Memory’
Tejo Remy (NL)
1991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刘克成(中国)
Nanj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Museum of China
Liu Kecheng(CN)
2013-2014
腰乐队《相见恨晚》
白冈冈(中国)
Kidney Better Late Than Never
Bai Ganggang(CN)
2014
阳朔糖舍酒店
董功(中国)
Yangshuo Sugarhouse Hotel
Dong Gong(CN)
2017
云南沙溪古镇改造
黄印武(中国)
2003 至今
Shaxi Rehabilitation Project
Huang Yinwu(CN)
2003-ongoing
第三板块艺术家名单
张宝华(中国)
李旻(中国)
胡镇超(中国)
白冈冈(中国)
张雷(中国)
特鲁·雷米(荷兰)
董功(中国)
何镜堂(中国)
广煜(中国)
Makkink & Bey 工作室(荷兰)
元木大辅(日本)
王辉(中国)
黄印武(中国)
井口皓太(日本)
梅数植(中国)
薛天盟(中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
刘新等(中国)
靳远(中国)
周子书(中国)
刘悦来(中国)
庞伟(中国)
何健翔 & 蒋滢(中国)
刘克成(中国)
张烁(中国)
许礼贤(中国)
第四板块
设计:生存·生活·生命
策展人:又一山人 (黄炳培)
策展人又一山人 (黄炳培)说:创作,是商业的手段。创作,是历史、文化以至个人情怀。创作,是社会议题的灵感、对话、发声 ...…创作,是关于人生的事情。这是我工作了三十年后归纳出创作价值、意图和切入的可能,亦于2011年策划了“三十乘三十 what's next 对话 / 共创”项目,跟大家探讨的是:何谓创作,为何创作。在大众的世界和设计使用者的角色,其实大都对设计有着很笼统模糊的印象,甚至不太认知。曾几何时,我也跟家中姐弟闲谈,解说给他们知道我的工作是做什么。“这漂亮餐牌就是设计……餐厅墙上的标志是设计……你坐着的凳是产品设计……桌面的台布图案是设计……钱包内的钞票也要设计……”
“文字的感情”系列:恩重如山
靳埭强(中国香港)
Passion for Words Series: Mountain
Kan Tai-Keung(CN-HK)
1995
虫子书
朱赢椿(中国)
Bug's Book
Zhu Yingchun(CN)
2015
今胜昔
史蒂芬·施德明(奥地利)
Now is Better
Stefan Sagmeister(AT)
2013
莉娜·阿莱马诺 4 号
尼古拉斯·卓思乐(瑞士)
Lina Allemano Four
Niklaus Troxle(CH)
2021
树页系列
张哲恺(中国)
Veneer Bleed
Zhang Zhekai(CN)
2022
无声语言的字母
卢志荣(中国香港)
The Alphabet of a Silent Language
Chi Wing Lo(CN-HK)
2016
字象乾坤
韩家英(中国)
Words on Heaven and Earth
Han Jiaying(CN)
2011
第四板块艺术家名单
NOSIGNER(日本)
朱竞翔(中国香港)
何志森 Mapping 工作坊(中国)
夏冰莹(加拿大)
启民创社(中国香港)
CoDesign/ CoLAB(中国香港)
平野甲贺(日本)
靳埭强(中国香港)
韩家英(中国)
何见平(德国)
安尚秀(韩国)
新村则人(日本)
阿格涅斯卡·达捷扎克(波兰)
巴勃罗·迪·菲尔马(阿根廷)
浅叶克己(日本)
史蒂芬·施德明 (奥地利)
李思颜 & 郑凯伦 &刘国耀(马来西亚)
another design(中国)
D & Department Project(日本)
张哲恺(中国)
尼古拉斯·卓思乐(瑞士)
坡州字体设计学院(韩国)
永井一正(日本)
卢志荣(中国香港)
原研哉(日本)
朱赢椿(中国)
马可(中国)
熊超(中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