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历仕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重臣,担任宰相长达27年之久的张廷玉终于致仕。

乾隆当即御制三首诗作为赏赐。

在这种情况下,张廷玉心里应该有点数:御制诗虽然是三首,如果换成其他帝王,那肯定是恩荣无以复加。

但是在乾隆这里,三首诗很值钱吗?只要乾隆想,一天做给张廷玉三十首、三百首都毫无压力。

这时候张廷玉就应该干脆利落的致仕回老家。但可能人老了脑袋就会糊涂,这位清廷第一汉臣的随后的操作,让他跌入了万丈深渊:

张廷玉竟然在当场要挟乾隆给出一个凭证,以保证自己配享太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张廷玉出生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安徽桐城人,其父张英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可见,张廷玉是顶级的官二代出身。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随后更是迁为吏部左侍郎。

雍正继位之后,因为张廷玉之父张英曾是当年雍正的老师,而且其本人也确实能力极强,于是在雍正元年就进入内阁,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并陆续兼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张廷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了当时令朝廷十分头疼的棚民问题,而且在对准噶尔部用兵的时候,也有在后方赞画之功。

所以,很快张廷玉政治生涯就进入了巅峰:内阁首辅(领班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不但是当时朝廷之上的汉臣第一人,就是当时的满臣,除了怡亲王胤祥之外,都没有这等待遇。

真可谓“二人之下、亿人之上”。

02

张廷玉的人生格言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可见,他虽然是作为三朝元老,但确实是非常谨慎。

但是张廷玉可是从康熙末年就已经进入权力中枢,在雍正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臣第一人。

再加上其父张英在康熙年间担任在内阁宰辅多年,更不用说他还无数次的担任过乡试主考官、会试总裁官、殿试读卷官。

这种门庭,怎么可能不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在乾隆时期的朝堂之上,有“张党”的说法。这并非捕风捉影,因为会不会结党,不是张廷玉自己所能够控制的。

在雍正驾崩之前,遗命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为顾命辅政大臣,同时还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等殊荣,整个清朝都没有第二个汉臣能够获得;当然了,满臣想要获得也是难比登天。

当一个人过于顺风顺水的时候,不管他内心如何谨慎,还是会不可避免的有些飘。

张廷玉就是这样。

没办法,一辈子太顺利了,功名利禄,俯首可得。

位极人臣,不是有手就行吗?

03

但是,本身张廷玉所具备的巨大政治影响力,就已经导致乾隆感到不安。

倒不是说担心张廷玉谋反——就是一千个张廷玉加起来,也不可能谋反成功。

只是张廷玉在乾隆继位之后,有时候确实会指手画脚,包括科举改革、均田限田,乃至乾隆视察太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使得乾隆从内心里产生抵触,因为会影响到他的皇帝威严。

尤其是:乾隆本身就不是什么大度之人,相反还是小肚鸡肠、刻薄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乾隆不喜欢张廷玉是正常,能喜欢才是怪哉。

于是,很快乾隆就出招了。

在乾隆三年(1738年),特旨加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要知道,清朝从无文臣封爵之例。

即使是在明朝,文人封爵也仅有四人:诚意伯刘基、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其中,刘基是开国勋贵,而后三者在对应的正统朝、成化朝、正德朝,都是有显赫军功在身。

不要小看张廷玉的三等伯。事实上,清朝爵位非常难获得,别看皇室都有爵位,但除了几个铁帽子王,其他都是降等袭爵,几代之后就剩下一个吃老米的奉恩将军爵位,啥也不是。

而正常来说,不要说汉臣,就是满臣,想要获得一个爵位都是千难万难。

在雍正朝平定准格尔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当中,北京城满人几乎家家戴孝,待战争结束之后,能够封爵的也不过两手之数。

之前张廷玉有雍正遗命配享太庙,是汉臣中的唯一,不知道有多少汉臣眼红。

这次再封爵位,不但汉臣眼红,就是满臣也眼红。

这其实就是捧杀。

04

而且,此时张廷玉捧着封爵诏书,也是一脸便秘般的纠结:

因为,乾隆并未明确昭示这个三等伯是世袭,还是不世袭。

如果是不世袭的流爵,那么对于张廷玉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要知道,张廷玉在雍正朝可是内阁首辅(领班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绝无仅有的。

放眼整个大清,除了皇帝与常务副皇帝,其他包括亲王在内,谁在张廷玉面前都不好使!

他要是给亲王行个礼,亲王回家晚上都睡不好觉。

至于伯爵,蝼蚁!

而如果是世袭罔替的三等伯,那就不一样了,这玩意是可以传家的,虽然他爹张英厉害,他本人也厉害,但是不能保证儿孙一直厉害下去。而只要有个世袭的伯爵,那么就可以与国同休。

所以,张廷玉才十分纠结,因为没法直接去问乾隆。而这也是乾隆玩的一个心眼,放出的诱饵。

果然,利令智昏。张廷玉上当了:上疏请求将爵位直接赐给自己的儿子。

这其实就是变相地想把爵位落实为世袭。

无欲无求的人难对付,但只要有所求,那么就会露出破绽。

群臣本就羡慕嫉妒恨,现在看张廷玉的做派,自然是变成了兔子眼。

后来,就有刘统勋上疏:言张廷玉权势过于显赫,所以应在三年之内停止其子弟门生的升迁。

乾隆虽然并未同意,然而却把这道奏疏对群臣公开,吃瓜群众交头接耳……

当众打脸!

05

乾隆放出第二招,诏令:内阁行走列名,满臣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汉臣张廷玉在前。

火上浇油。

乱套了,这游戏没法玩了。

不是乾隆比张廷玉更聪明,而是牌桌上的这个庄家可以随时掀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年过古稀的张廷玉,已经不在乎官场职位,只在乎自己死后,乾隆是否能够践行雍正的遗命,让自己顺利配享太庙。

于是,张廷玉上疏以老病乞休。

而乾隆降谕旨:“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不得不说,乾隆把张廷玉的心理把握得太精准了。这哪里是挽留,分明是话里话外,配享太庙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板上钉钉。

于是,老糊涂了的张廷玉才会要挟乾隆给出一个凭证,以保证自己配享太庙。

然后,乾隆当天确实给出了凭证。

但是没几天,就用“不知进退”为理由把爵位剥夺。

但张廷玉现在已不在乎爵位,只要能够配享太庙就行。于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请求归乡——知道你烦我,我索性就躲得远一些……

但是因为这时候皇长子永璜刚去世,而之前张廷玉担任过永璜的老师,所以乾隆以“张廷玉对永璜没感情”为借口,罢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这太扯淡了,学生病逝与老师回乡有个屁的联系?

莫非得是陪葬?

等到张廷玉回老家之后,又以“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筌犯罪”为理由,要求张廷玉将之前宫廷所赏赐的器物全都交上来。

牛八了两辈子的张廷玉,到老了,毛都没捞到一根。

06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无限懊恼当中,病逝于安徽桐城老家,享年八十四岁。

令人无语的是,在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下令张廷玉配享太庙,而且在牌位上写着“三等伯张廷玉”。

问题是,张廷玉都死了。

乾隆落得一个宽容之名,却让张廷玉活着的时候全是懊恼。

这可谓杀人诛心……

事实上,不是乾隆不喜欢张廷玉,而是他尻下龙椅的属性不喜欢“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三朝重臣张廷玉。

只是,小肚鸡肠的乾隆表现得更加激烈。尤其是,老爹认可的他都要反对,老爹反对的他都要认可。

于是,张廷玉就只剩下晚景凄凉这一条道路可选了。